学生公寓的制度演变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高等教育学生公寓(住宿)制度发展历史,从古代书院的师生彻夜谈心到高校对学生宿舍行为的积极引导和规范管理,再到学生公寓部门主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开展育人工作,可以说从有大学开始,学生公寓住宿空间就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校仍以学生住宿制为主导。学生公寓既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地方,又是学生交流思想、实践自我教育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的住宿生活是其校园生活的必要场所,该场所始终肩负着育人的职能,与学生品格养成关系密切。从历史来看,公寓逐步从教学场所中独立出来,分区建设,并形成相对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公寓文化建设方面,逐渐从单一的学生德行教化而逐步多元化,住宿、卫生、娱乐、社区建设等都包含其中。而在公寓管理模式中,制度规范性约束与引导学生自治管理一直并存,同时伴随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演变。
(一)古代高等教育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历史悠久。一方面,西周时期便已设立上庠(大学),《礼记·王制》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以太学为代表的、由朝廷所办的官学。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私人办学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景观,齐国出现的“稷下学宫”便是颇具规模的私立大学,学宫有“堂”有“室”,“有寝有庖,师生同在学宫吃住”。可见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场所已经开始逐步与直接的生产劳动相分离,住宿生活一直是古代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体布局方面,古代高等教育学生住宿区与教学区尚未有明显的区分,太学将斋舍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和管理单位,起床、吃饭、就寝、集合行规均以击鼓为号;书院的整体布局中已经有了功能区的划分,不仅有教学、藏书和祭祀,也有供先生和弟子们居住的斋舍生活区。无论是太学还是书院,学生食宿多集中在一起。
在管理方面,古代高等教育已有了学生住宿的制度和要求,初步形成了住宿管理体系,并有了学生参与自治管理的萌芽。
(1)古代高等教育一般采取行为举止规范和道德言行引导两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在此过程中,以太学为代表的官学往往采取前者,将宿舍内行为规范纳入学规当中,并对于学生宿舍内的不良行为予以惩罚;“迁斋”“讼斋”等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住宿制度挂起钩,而书院则更强调以儒学“德先学后”的传统,注重“为人”与“为学”的结合,以引导的方式规范学生在斋舍中学生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礼仪,培养学生做到仁、义、礼、智、信。
(2)在住宿的专门管理队伍方面,古代也有了明确了分工。比如,不仅太学设斋长、斋谕,有博士巡斋,监督学生的言行有直学负责学生出入,而书院也设有斋长,负责稽查考勤、劝善规过等,协助管理财产、图书、发放膏火奖资等等。
(3)学生住宿的学生自治管理在古代已有萌芽。比如,北宋太学的“三舍法”中,安排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学职,在书院的管理制度中,斋长一般从学生中选择品行端正、老成持重、学业优秀者担任,类似学生寝室长的司纠也在学生中选拔,同时,管干、司计、掌祠、掌书、典谒、司录、经长等也在肄业学生中择优选拔并发“辛资”。
(4)古代太学可以根据学生所治的经典划分斋舍,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安排住在起,虽然宿舍一旦分配就不得随意调换,制度相对比较严格,但按专业或志趣方向集中分配学生住宿在古代高等教育中已有所体现。可见,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学生的住宿空间都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宿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住宿空间始终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二)近现代高等教育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部环境推动,传统高等教育逐渐向近代高等教育发展。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催生出一批具有西方高等教育性质的公办学校,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相继成立。而由外国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也相继兴起,如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包括国立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学府不断涌现,中国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随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住宿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近代教会大学、公办大学以及革命根据地红色大学等不同类型大学住宿管理情况差异很大,比如,早期的新式学堂虽仍延续传统书院的住宿模式,而革命根据地的大学住宿条件异常艰苦等,随着“西学东渐”,特别是教会大学的兴起,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住宿管理总体向着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宿舍区基本独立,宿舍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宿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重视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
在空间布局方面,近现代高等教育出现了学生生活社区的雏形。早期的公办新式学堂还延续传统书院的住宿模式,学生必须在校内住宿,但宿舍、教室没有明确的空间分区,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也没有完全分开,如由清政府主办的洋务学堂大都规定师生在校内住宿,广方言馆、江南制造总局等学堂也都在校舍中布置了宿舍;西方模式大学传入中国,大学宿舍形态开始改变,学生宿舍逐渐与教学办公区分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如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其早期校园建设的布局虽然并没有将教学区和宿舍区分离,但建筑布局已有了初步分区意识,到了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在校园北部逐渐盖起专门的学生宿舍明斋、善斋、平斋、静斋和新斋,单独成区,旁边有食堂、体育馆等生活配套设施,与校园南部的教学办公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近代的教会大学在全面仿效西方大学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的西方学生住宿模式,如燕京大学的学生宿舍,在校园东部以未名湖为中心,男女生宿舍南北分立,每个宿舍院落都有自己的食堂,附近有体育馆,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文体设施齐备的生活区。
在基础设施方面,近现代的公办大学、教会大学以及革命根据地红色大学的办学条件差异巨大,部分学校实行住宿收费制。教会大学中燕京大学的学生宿舍硬件设施已比较先进,宿舍里有暖气、信报栏、衣物熨烫间,甚至还有阅览室,女大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淘米做菜,然后在干净明亮的餐厅里集体进餐;和教会大学相比,公办大学的住宿条件自然比不上,在北洋政府时期,北大的学生六个人一间宿舍,宿舍楼里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冬天没有热水供应,学生冻得发抖;条件好,住宿费自然也高,在民国时期的所有高校中,教会大学的住宿费是最高的,公办大学相对便宜。这一时期,与教会大学和公办大学相比,革命根据地红色大学的办学条件非常恶劣,经常面临战争环境和经费、给养不足的状况,为解决校舍问题,师生不等不靠,多次自己动手将已经变为牛羊棚、兔窟狼窝的石洞等改造为校舍,小的石洞则改为宿舍,炕上睡不下就在地上铺草“打地铺”。
在住宿管理方面,我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中的学生住宿管理总体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1)出现了专门的学生宿舍管理机构和宿舍管理与宿舍服务的相互分离,如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由女部管理,有专门的办公楼,宿舍里有舍监负责日常管理,有工友负责维修、卫生等服务;清华大学学生宿舍归训导处管理,其中有斋务股负责宿舍的分配、秩序,有杂务股的工友负责宿舍内具体服务,工程股负责水电维修等等。
(2)建立了较为严格的来访、作息、卫生等制度,如当时的女生宿舍除开放日外男生一般不能随便进入,燕京大学规定女生在晚上某一时间以后也不能到宿舍外,清华大学有严格的进出宿舍门禁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作息、甚至每周洗澡次数都有规定和相应的检查;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大学在校规中也制定了一般起居、课堂和操场野外等规则,学员要做到按时起床、出操、就餐,内务要整洁有序,外出要请假,自修时间不许会客等。
(3)宿舍的教育功能得到初步体现,如燕大学生在宿舍内可进行丰富的课余活动,例如乒乓球、阅读、自习,燕大的女生本身有家政课,由于学生们要自己筹划和安排每天的膳食,在宿舍内做饭并就餐,因此也锻炼了每个女生操持家务的实际能力。此外,以抗日大学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大学,虽然住宿条件紧张,学生的课余生活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学员出墙报、教唱革命歌曲、组织体育活动,举办文艺晚会、组织革命竞赛及劝募等活动,还组织有读书会、辩论会,开展课外辅导,把校园生活开展得活泼健康而又丰富多彩。
(三)当代高等教育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住宿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以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来华留学生住宿管理管理也有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在陆续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以原来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办的学校为主,以一部分旧社会留下来的学校为辅,又新建了不少新学校,并相对地向工农兵扩大了招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宿舍管理适当调整了原有体制,同时,无论是老学校还是新学校,纷纷采取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自力更生,建设校园,美化校园。
(1)在住宿基础设施方面,很多学校从无到有,基础条件比较简陋,计划经济,不收住宿费。比如,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八大学院”,学校虽然成立,但还没有校舍,开学时学生暂住在清华大学临时建造的简易宿舍中,一年之后校舍才建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住宿环境建设逐步纳入计划建设的轨道,到60年代中期,各大学住宿环境基本与教学环境、校园环境相配套,建筑风格基本参照苏联模式,物质条件比较简单,国家统一实行免费住宿制度,6~12人集体住宿。
(2)在宿舍管理方面,全国各高校的宿舍管理体制机制比较统一,管理内容比较单一、程序比较简单。宿舍管理基本是对房产的管理和对住宿物资的计划匹配、维修及管理(物的管理)为主,设施更新换代极慢;宿舍管理的方法比较直观,即一般在学校的后勤部门设一个科或归一科统管,各宿舍楼配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平时看守大楼、值班、维持楼内的正常秩序,宿舍的维修、改造等工作由学校组织专业人员实施,学生宿舍和楼内卫生一般由学生自己负责打扫整理。
随着1978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住宿规模不断增大,我国从免费住宿制向住宿收费制转变,学生的住宿条件大大得到改善,在住宿管理方面,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学生住宿从普通宿舍管理向公寓式管理过渡,引入社会资源推进学生宿舍管理,逐渐形成学生生活社区,各高校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
(1)应对住宿规模扩大,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向公寓式管理过渡。为解决住宿规模扩大住宿资源紧张的情况,一些高校采取租用校外住房、增加学校单个宿舍的住宿人数等措施,同时,在后勤社会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新建了公寓式学生宿舍,并逐步对老的学生宿舍进行装修改造,学生住宿条件得到改善,比如,很多学生公寓内有独立卫生间,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校园网和淋浴系统等,房间住宿学生人数减少为2~6人,部分学校还有单人间。
(2)逐步形成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宿舍的育人工作成为关注点。新增学生宿舍在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的同时形成了新的学生社区,在学生宿舍附近就餐、理发、咖啡厅、书店、健身等设施都非常方便,学生住宿的分配由过去按院系、专业为主逐步转变为综合考虑学校统筹和学生个人意愿,“院系学生”逐步转变为“社区学生”,“院系”作为学生管理单元已有所弱化。
(3)宿舍管理观念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管理步入规范化。宿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制度管理、科学管理在宿舍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宿舍文化建设和宿舍育人工作成为发展和探索新目标。
(4)从1950年我国招收来华留学生开始,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留学生的住宿管理一直与国内学生的住宿相对独立,住宿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备,住宿管理由早期的完全校内住宿过渡到允许留学生在校外住宿,在校内住宿的留学生需遵守宿舍的管理要求,学校的宿舍服务管理方面日益专业化和规范化,部分学校出现了留学生参与住宿管理服务工作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