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设施及其分类
体育设施是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赛事以及高校师生进行业余健身活动的各种体育场地、体育场馆、体训建筑物、体育固定硬件设施等的通称。
体育场馆的类型很多,按照不同的分法可将体育场馆设施分为不同的类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为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体训、体育锻炼服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国内各高校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从体育运动项目上看,一般高校都有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数目最多的种类是球类运动场,如篮球场(馆)、排球场(馆)、羽毛球场(馆)等。体育场馆的类型基本都是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项目所需的场馆。
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高校体育设施概括为两大类:体育场地与体育建筑。体育场地是体育运动或体育比赛使用的场地和设施的统称,其体育设施主要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游泳馆、沙滩排球、网球场综合训练馆等等。一般根据学校的实际用途配置相应设施,体育场地多用于训练和比赛,通常为露天场地,场地设计应满足使用要求,尽量标准规范和耐雨雪侵蚀;而体育建筑则是作为体育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体育娱乐等活动之用的建筑,包括建筑物和场地设施等。一般来说,体育建筑则是由体育场馆、体育比赛场地、运动员用房(更衣、浴室、休息、厕所等)和管理用房(体育工作人员办公、体训器材、体育设备等)四部分组成。
(一)体育场地
体育场地是指有固定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可用于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比赛及体育健身的特殊用地,包括向社会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和单位内部使用的非公共体育场所。它是供人们体育运动或体育比赛使用的设施统称,主要分为室内全封闭的体育馆与室外露天或设有伸展顶棚的体育场。体育场地多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而常见的体育场地就是体育场,它是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场地、大型体育场为综合性运动场,一般建有一个标准田径场,在田径场内设置一个标准足球场(或橄榄球场)。场地四周设有看台,与其他配套设施一起可进行多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一般的体育场多为开展单项比赛的场地,建有田径场,亦可设看台。且均配有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和教练员,负责训练和比赛工作。体育场按看台容纳观众人数分为:甲级25 000人以上、乙级15 000~25 000人、丙级5000~15 000人、丁级5000人以下。体育场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设施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作为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生产方式正快速转型,全民正步入休闲娱乐和全民健身时代,人们的业余闲暇时间正在迅速增加,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人们对体育文化、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健身的需求大大增强。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体育场地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民间资本和外资逐步增多,长期以来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建体育场地的局面得到一定改观;随着当前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群众的健身活动意识逐渐增强,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逐渐增加;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自我生存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也相应有所扩大。
根据《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预测到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将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体育场地设施也将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与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较,我国的体育场地在总数、体育场地面积、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将增长38.07%、69.87%、32.00%和58.46%。目前,我们国家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比较丰富,但是相对数量不足,尤其区域体育场地的分布具有更大的差异。比较各区域体育场地的规模可以发现,在体育场地数量、体育场地总面积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方面,东部高于西部,中部最少,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体育场地的基础雄厚;而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西部最高,中部最低,主要是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可见,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数量规模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由此可见,尚待开发的中西部地区体育场地建设业具有较大的投资开发潜力。而今2020年来看,之前报告预测的体育设施要求均以如期达标。在当前“大健康”背景的发展态势,今后我国的各高校体育设施将越来越完善。
(二)体育建筑
体育建筑起源于古希腊,奥林匹亚城体育建筑群在古希腊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从公元前776年开始,每4年在此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场呈狭长形,观众席砌筑在场区山坡上。体育馆是供运动员进行室内操练的场所。古罗马的体育场为圆形或椭圆形,观众台采用骨架结构。现已发掘出的罗马大型竞技场遗址有75处之多。其中较为完整的是罗马大角斗场,建筑平面为椭圆形,可容5万观众。欧洲中世纪体育运动衰落。直至19世纪初,随着体育运动的复兴,体育建筑重新发展起来。1811年,柏林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体育馆。1896年,现代第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重建的体育场举行,场地仍为狭长形,可容观众7万人。此后历届奥运会的承办国都新建或改建了一批体育设施,著名的有罗马大体育馆,罗马小体育宫(1960,第17届),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64,第18届),慕尼黑体育中心(1972,第20届),蒙特利尔梅宗涅夫体育中心(1976,第21届),莫斯科列宁体育中心(1956年建成,1980年第22届奥运会使用)。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场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纳体育场(1949),可容观众15万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馆是美国密歇根州庞蒂亚克体育馆(1975),采用充气结构屋顶,覆盖面积220×168米,可容观众8万人。
从高校体育建筑来看,其体育建筑主要是指体育场馆(以下简称体育馆),是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身体锻炼的专业性场所。它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体育场馆是以运动为主要目的的,意在满足人民休闲娱乐、提高身体素质以及满足各种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的各种场馆的总称;主要包括各类田径场、球馆、游泳池等,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各类服务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教学训练所需的田径棚、风雨操场、运动场及其他各类室内外场地、群众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活动所需的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体操房和其他简易的健身娱乐场地等。体育建筑主要分为在室外进行比赛训练的体育场和在室内进行比赛训练的体育馆。
体育馆是室内进行体育运动的场所。体育馆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比赛馆和练习馆两类;按体育项目可分为篮球馆、冰球馆、田径馆等;按体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一般按观众席位多少划分,甲级6000人以上、乙级4000~6000人、丙级2000~4000人、丁级2000人以下。中国现把观众席超过8000个的称为大型体育馆,少于3000个的称为小型体育馆,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型体育馆。体育馆的地面、光照度、温度、通风、空间高度、音响等,均应符合该项比赛竞赛规则的要求。四周设置梯形看台,配有专门管理人员和教练员,负责比赛业务和训练工作。基层体育馆一般按篮球比赛场地要求建筑,也可进行其他项目的训练或比赛,四周也可设看台。学校还可以修建具有体育馆、电影场、会场、游泳池、餐饮一体等多种功能的综合馆。体育场馆的建筑构造一般根据实际竞技比赛用途设计,例如为网球建造的网球场,为田径比赛建造的田径场,以及为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构建的相关球场区域等,但也可举办其他比赛项目。
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随着连年扩招,高校学生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通过对抽样学校进行调查,体育专业院校——体育学院的场馆数目最多,其次是国家重点院校和公办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院校体育场馆数目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