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园心理辅导

三、校园心理辅导

1.宣传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每一个高校都会有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机构,这些部门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多层次,多方式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包括以点带面的对高校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工作;指导学校心理方面的学生组织开展如“心理技能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活动;统筹规划全校各个学院在固定的心理节日,如“3.21世界睡眠日”“3.25善爱我”“5.25我爱我”“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特色活动;针对各个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如“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学习促进”“职业思考”等主题的团体辅导和讲座。此外,虽然相对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出现心理问题自我调节和求助意识都比较高,但是仍会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心理问题存在误解和强烈的“病耻感”,因此向同学们传递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如让同学们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并且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是最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当我们身体不适时,我们就需要休息、锻炼和注意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需要注意休息、锻炼和保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是高校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古籍《鹖冠子·世贤》中有一个小故事,魏文侯问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闻。若扁鹊者,针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正如《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描述的那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意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提高心理韧性,为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2.心理咨询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大学四年的时光总的来说是快乐的,但是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风景有四季变化一样,有时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面对这些困扰,我们除了可以进行自我调整,向亲人、辅导员、朋友、同学(特别是心理委员)倾诉外,寻求学校心理咨询的帮助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心理咨询有多重形式,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个体咨询就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每次持续50分钟左右,这是学校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个体咨询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求助者可以把心事对咨询师尽情倾诉。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咨询师可以对求助者进行直接的观察,有助于对求助者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心理问题性质的了解。团体咨询是指一名或几名咨询师对若干小组成员进行集中指导的咨询形式,常用于各种心理辅导。团体咨询中团体成员可以彼此感染,交互影响,相互学习,更有利于改善自我。在包容友善的氛围中,通过团体中的人际互动,有利于改善日常人际关系。电话咨询最初是为了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但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咨询形式了。电话咨询具有方便、迅速、及时等优点,能够在详尽地进行双向沟通和互动的同时免去了面对面的尴尬。网络咨询具有极强的保密性、及时性,通过网络,对方能真正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隐私,暴露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咨询师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对方的基本情况,做出适时的分析判断。但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缺乏必要的视觉信息,难以进行非语言互动的特性也会影响到咨询效果。

许多同学在考虑心理咨询时总有一些顾虑,或是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咨询老师随意传播,或是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批评指责。其实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基本要求的六个主要原则中已经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规范。

(1)保密性原则。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咨询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一原则是指咨询师有责任对求助者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在没有征得求助者同意的前提下,不得将在咨询场合下求助者的言行随意泄露给任何人或机关。在公开案例研究或者发表有关文章必须使用特定求助者的个人资料时,需充分保护求助者的利益和隐私。但是,保密原则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发现求助者有明显自杀意图、存在伤害性人格障碍或精神疾病以及触犯法律法规的情况,咨询师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采取相应措施。

(2)教育性原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各项咨询活动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心理咨询的目标应当始终围绕促进我们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素质这个中心;心理咨询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渗透学校教育的积极因素,有效地发挥心理咨询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

(3)发展性原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必须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尽最大可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中,会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大学生在基本成熟时期出现的某些不成熟现象与异常心理表现严格区分开来。

(4)尊重性原则。尊重意味着咨询师与求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虽然咨询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在某些经验方面比求助者懂得多,但这决不会成为比求助者优越的资本,不会因求助者的某些片面的想法或缺乏某些方面的知识而摆出自己比对方高明、高尚的样子。

(5)中立性原则。指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应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确保心理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把私人的情感、利益掺杂进去,不轻易批评求助者,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中立原则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使求助者无所顾虑,从而把内心世界完全展示出来。

(6)预防性原则。咨询师必须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在咨询过程中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更迭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及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巨大的压力和更加激烈的竞争。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也适时的在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针对性的展开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但同时大学生也需要自己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获取学校、社会提供的各种心理资源,为自我健康成长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