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的性质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师生查阅各类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学习与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特色是科研与学术资源丰富,读者主要为本校师生。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都与该大学的学习科目息息相关,其专业和学术性较强,而且图书馆学科馆员还能提供比较专业性的指导和服务。
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文献的集聚和知识信息的传递。图书馆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作出来的一种社会机构,它不仅有本质属性,还有一般属性。图书馆作为社会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它们中的某一些共性,也就是教育性、学术性、服务性和社会性等,它们都是图书馆的一般属性。
(一)教育性
教育性是大学图书馆最基本的性质。大学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服务的,一切以教学为中心而开展工作,是大学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并贯穿于全部工作过程和各个工作环节。它的一切工作都体现在为学校教学服务中。学生的学习、教师备课和科研都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是学校教学补充的重要场所。教师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书刊文献资料充实、完善、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以外,还需要利用图书馆丰富自己的知识,排疑解难,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知识。
大学图书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利用图书资料向学生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从而,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大学图书馆要认真组织好书源,推荐好书,使图书馆作为思想阵地更好地发挥作用。
图书馆利用自己所收藏的图书资料来传播文化知识,向读者进行宣传教育。广大读者通过图书资料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它也是读者自学和深造的场所。通过在图书馆进行自学、进修,借助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及各种有利条件,提高自学的能力,通过自学来获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就教育内容而言,图书馆的藏书包括了各个知识门类,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读者的需要多种多样,必须适应各种读者在掌握基础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社会实践等文献方面的不同需要。图书馆要根据所负担的任务,确定的读者对象来组织藏书,开展宣传图书,指导阅读工作。利用图书馆和各种视听资料,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图书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开展读者工作,才能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
(二)学术性
图书馆的学术性表现在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借助于图书馆所记载的、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知识经验,而图书馆是为科学研究搜集、整理、提供图书资料的机构,图书馆活动是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整体上看,图书馆所从事的工作正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期劳动。科研工作离开了图书馆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图书馆也直接参加了科学研究的学术活动。
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性活动。图书馆的工作对象一是文献,二是读者。文献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读者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其中的大部分又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人。所以图书馆工作的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文献处理得是否科学,为读者服务得是否周到。此外,图书馆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得十分紧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图书分类、图书编目、藏书保护、藏书管理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此外,图书馆还有参考和咨询的功能,它能为读者提供情报,并且还要对情报进行分析,甚至拿出综述性的结论。这些工作都是学术性很强的工作。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科技人员,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胜任相关工作。在许多国家,图书馆都有一批相当可观的专家,这些专家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可以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这个角度上看,图书馆的学术性也是言之成理的。
总之,图书馆的学术性是客观存在的。它要为教学科研提供学术性服务,要通过实现自己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它要对各专业所涉及的广泛多样的科学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才能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和提供文献信息。因此,这种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能力,为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而进行的传递各种知识信息的工作,以及图书馆科技人员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身就具有了明显的学术性。
(三)服务性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读者,其服务性是通过对为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服务来体现的。服务方式是通过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知识、信息及其线索。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就是将书刊资料提供给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收集、整理、加工、保管藏书等工作,是间接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而图书馆的借阅、流通、咨询、辅导等则直接为读者提供服务。
大学图书馆是利用信息资料,通过宣传、推荐和提供信息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它是为传递科学情报信息和文化知识服务的。它向用户提供的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可见图书馆工作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图书馆是科学、文化、教育领域中学术性很强的服务机构。因此,大学图书馆既是为教学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又是辅助科学研究的服务性机构。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是统一的。没有学术性的服务,将会使服务工作陷于琐碎的事务性的借还书工作,从而失去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灵魂;没有服务性的学术研究,将会使研究脱离图书馆的实际,从而流于空谈。
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采集、加工、分编、上架、外借、阅览和情报传递等等都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一切为了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是图书馆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图书馆的服务性,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既要学习掌握较多的专业技术,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热情礼貌地接待读者,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科研、生产、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献,当好他们学习上的参谋和助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和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一心为读者。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技能,熟悉业务知识,了解读者需要,真正做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好务,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四)社会性
图书馆的社会性,指的是它作为人创造的社会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能体现出来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图书馆作为人们共同使用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首先,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图书馆不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恩赐,它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共同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需要人们主观上的需求,也需要客观提供的物质条件。图书馆的活动同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图书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其次,图书馆藏书具有社会性。图书馆藏书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记录社会自然知识和信息的各种载体,包括文字的、符号的、图像的、声音的各种储存形式。它具有继承性和传递性。通过图书馆,人类的知识一代一代地积累起来,继承下去;通过图书馆,信息被广泛地传播和运用,从而推动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再次,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具有社会性。图书馆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办好这项事业不是单靠哪个部门就能办到。必须依靠全社会才能使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起来。为此,就必须努力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网络化。图书馆工作的社会性主要指的是资源共享的社会化趋势。现代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国家规模等特点,这就要求广泛地组织图书信息资源,充分实现地区范围、行业范围、国家范围,以至国际范围内的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事业组织的网络化和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组织保证,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