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体育运动知识

三、科学的体育运动知识

体育科学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

“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体育健康知识与健身技能的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水平,教师要按照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通过室内课、校园体育网、体育宣传栏等将体育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与优化,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健康生活学习方式提供更多的指导,提升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水平。比如运动损伤预防与规避、运动营养知识的应用与掌握、运动生理学知识的使用等等,都是高校体育科学知识实用化的内容。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往往更多的是通过体育技能的传授来实现。

运动生理学作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机能发生的变化与特征的一门学科,它的知识包括了各种运动时身体的变化形态。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生理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对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长跑锻炼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极点”的问题,当不具备生理学知识的大学生遇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退缩、畏难等恐惧心理,而无法进一步坚持锻炼。相反,了解“极点”原理的大学生在遇到这一现象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来很好地克服这一问题,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运动生理学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调控运动时的身体状态,让其在一个科学的、可控制的身体机能变化范围内进行体育锻炼。所以,运动生理学知识的实用化是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的基础。

科学的营养搭配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大学生运动后的身体恢复速度,是大学生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大学生身体机能、体适能与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向大学生传授运动营养学知识,保证大学生在运动之前、运动之后能够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膳食,避免大学生因为缺乏运动营养知识而出现暴饮暴食、冷饮量过大造成的腹痛、营养不良、运动性贫血等。而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减肥问题来讲,运动营养学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更有利于大学生对美和健康的追求。这是因为在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了保持较好的身材,而采取节食等减肥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是长期来看,将会打破人体的膳食平衡,导致机体的供能等出现问题,因此,节食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减肥方法。而运动营养学知识,则让大学生对身体的能量消耗、补充等有了更为正确的认识,为其健康的保持身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的只是技术和技能的巩固,身体锻炼的养成习惯,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是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与技能,需要全面的身体锻炼知识作保证。尤其是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对大学生养成健康身心有益,并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重要形成,并且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顺利圆满完成学业,这对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均有益处。因此,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大学生既要具备丰厚的文化与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发展,需要交给大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高校体育锻炼技能与健康意识的培养,更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因为只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促进大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

在人体生理机能维持与发展的过程中,亚健康是人体表现出的第三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健康定义指出:个体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我们可以将健康看作是人体的第一状态,而疾病是人体的第二状态,那么亚健康就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个过渡态,称之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的状态。体育康复与保健综合疗法对人体的身心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提高健康水平、消除亚健康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在调节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也有显著的疗效,精力和自尊等方面增加,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显著降低,能有效地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体育康复与保健综合应用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千百年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其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极大地提升。

总之,体育乃是以运动为手段,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身体教育。体育就是为了“育体”,这才是体育的真义。马克思要求我们从“体育教育和增进健康的观点出发来看体育。”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讲过,体育与智育的结合是“唯一的生产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健康,时代在好转,应对你的身体提出很多的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而不可损害它。”翻遍古今中外的典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一例外的都是从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宗旨来阐明体育的。

体育运动不仅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展现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文化。今天,我们提炼、研讨体育精神,是想让体育精神、奋斗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团结奋进,“让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我国已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它们也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全社会和教育、体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