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际关系准则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的总体原则
当今社会发展变革迅猛,工作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却越来越细化,有效的人际沟通交流成了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人们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人际关系处理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修课。人际关系虽有多种类型,但能维持良好人际的人际行为通常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
(1)真诚原则:即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真诚是人们沟通的桥梁,只有真诚对待彼此,交往双方才能建立信任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才能获得信任,才可能产生真挚深厚的情谊。做一个真诚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气度。大学生面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的矛盾,要以宽广的胸怀看待问题,严格审视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真诚的道歉,同时,也需要适时真诚的指出对方的问题,以坦诚的态度来解决矛盾。做一个真诚的人,既要有心,也要有行,真心实意,言行一致。总之,与人真诚交往,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阿谀奉承,也不在背后诽谤,要做到襟怀坦荡;另一方面需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收获真挚、长久的情谊。
(2)热情主动原则:热情主动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非常重要。大学生应当在交往过程中行为表现热情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表达、主动的与他人交往沟通、热情的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过由于大学生常常存在自我的反省意识欠缺的情况,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很少自我反省,思考自己是否对待他人存在问题,往往会觉得他人对自己不热情、不关心、不尊重,于是采取冷漠、拒绝等消极的防御性人际行为,最终造成人际关系的破裂。互动是人际交往的本质特征,但互动链的运行大多数时候需要有人去激发。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常常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他们往往会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正如谚语说说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热情主动的人际交往行为是良好人际的关键之一。
(3)换位思考原则:所谓换位思考,即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的一种思考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从他人的认知角度、对方的思想观念、处事方式出发,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情感及处理问题的个人特点等,真正的理解对方,从而找到与对方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理解、信任,懂得换位思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互相宽容、理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其实换位思考实质就是对人际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4)宽容原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通常都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大学生与人相处,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求同存异。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加上当今社会,大家越发强调自我、个人中心主义盛行,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摩擦以及不同的意见,从而导致误解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在面对非原则性的问题时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宽容克制并不代表着软弱、怯懦。相反,它是有素质、有涵养、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化干戈为玉帛”,能为你赢得更多情谊。
(5)学会倾听与表达:认真的倾听是一种待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为人处世艺术。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倾听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倾听。倾听与听不同,它包括用耳朵听,最重要的是用眼睛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和用心灵感受,做到诚心、虚心、耐心、静心和专心。要达到倾听的最佳效果,需注意以下方面的细节:集中注视对方,目光不要闪烁不定、左顾右盼,这样会显得不尊重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地打断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有所呼应和适时的询问、追问,表示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此外,正如前文所述,人际交往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倾听对于是人际交往很重要,但仅仅倾听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适当的表达,沟通表达是获得信息和间接经验的有效形式,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适当幽默和风趣的表达能使对方感到愉悦。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符合交往双方关系的定位,适度的自我暴露能够增进人际关系。善于表达,要求准确把握表达的时机,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适时的表达是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
人际交往行为是我们建立、维系人际关系的途径,因此必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意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在进行人际交往行为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诚相待、热情主动、宽容理解、换位思考、乐于倾听表达的原则,相信定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主要人际关系行为
大学生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亲情、友情、爱情。良好维持这三类人际关系,既需要我们的人际行为遵循前述的准则,也需注意到他们的不同之处,区别对待。
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懂得爱亲人、懂得感恩的人,才有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能力,才会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重视亲情及其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构建和谐家庭、稳定社会的需要。人们常说家是幸福的港湾,对于大多数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大学新生来说,当跨入大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儿时的玩伴时才真正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在家里面和父母相处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是到了大学时,这种相处的行为模式却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随之而来的“断乳期”不仅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家长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反应。初入校园时,家长可能会非常担心孩子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适应,这时建议大家常跟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汇报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分享下校园里的趣事和见闻,亲情在此时会变得更浓、更醇。随着大学生活的展开,学习,团体生活可能会占据同学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有时甚至会忘了一周甚至一月给父母打个电话,这其实是正常的现象。虽然一定频率的交流是保持亲情亲密度的保障,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彼此双方感受到对对方的关心和在乎。
虽说亲情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之一,但是有时也是我们很多压力的来源。许多父母将自己毕生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很迫切,他们认为我们就是天之骄子,就应该积极向上。他们觉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对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找到工作,成家立业了,想不到我们还有什么好烦恼的。父母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作长不大的孩子。父母的爱不是不够,只是太多太沉重,不了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多的是精神需求。对于亲人的关怀,我们要耐心听教,对于亲情,我们要好好珍惜,毕竟在家的时间不多,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同时也需要通过有效的倾听和表达不断的增进相互的理解,达到和谐。
在大学生活中友情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如爱迪生说过:“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大学生活若是没了友情,势必会变得孤独而乏味。但是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却也是大学的一门大学问,如果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自己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甚至也会走向极端。大学四年,是你身边的同学一路相伴并见证了你从初入大学校园的青涩懵懂到大四的成熟稳重的悄然蜕变,在大学时期形成的同学情谊十足珍贵,甚至是贯穿一生的财富。但是要获得真正的友情也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学会随和、谦虚和包容,在和他人相处时态度谦和,同时努力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这样你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更有可能收获真正的友情。
爱情是人人都想要追求的美好事物,人们总说爱情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甚至有的人会认为没有恋爱过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恋爱并不算“必修课”,而是“选修课”,恋爱与否不必强求。如果将恋爱比作一门课程,那么清楚的自我认知便是恋爱这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在了解你自己是谁,你自己想要什么的基础上,你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人,才能懂得去追求真正的幸福;遵守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是关键,只有真心实意地关心、在乎对方,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关系有充分的热情,恋情才能长久,才能持续;缘分也是需要考虑的偶然因素。其实在恋爱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恋爱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在恋爱中学到怎样与伴侣和谐相处,如何珍惜彼此的感情,学会体恤和关心对方,而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段恋情无论结果如何,经历之后都能使一个人逐渐成熟。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幸福源泉、前进动力、但它们也是一种责任,每个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里都应该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心负责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人际行为,形成良好的人际网络,提高个人素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