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认知误区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大学能培养一切能力,包括愚蠢。”确实有许多人把大学定义为结束高中埋头苦读后的放松时期,进入社会职场之前最后的轻松时光。于是,一些在高中阶段勤奋学习,终于通过了高考的年轻人,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就开始“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有些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与网络上的虚拟人物杀得昏天黑地;有些拿着父母给的花销,整天游手好闲,肆意旷课,流连于各种娱乐场所;有些陶醉于儿女情长,整天朝三暮四,追逐着空泛的爱情而不能自拔。这都是在一开始没有对大学生活建立一种正确的认识,反倒是抱着一些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沦落为一名“昏睡”的大学生,最终浪费掉自己的青春。下面盘点一下最广为流传的几则关于大学生活的错误认知。
1.错误认知一:没有文凭和学历一样能够成功!
在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上,某位成功人士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也得到一部分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的认可:谁说上大学一定要考英语四级,谁说上大学一定要拿毕业证,只要有能力,有个性,没有毕业证也一样能取得成功。他说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没有毕业证确实也能取得成功,或许他本人或者身边人就是这样幸存的例子。可是这个概率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来了解一个关于“幸存者偏差”的故事:有1024个人,在他们的面前摆着一道门,这道门很重,需要用力推才能推开,而其中有一半是生门一半是死门。也就是说,这1024人中,有一半的人会死,一半的人能够活下来。然后再往前走,还剩下512个人,其中依然是一半的生门,一半的死门,最后剩下256个人。往前走,依然还没有结束,依次是一半的人活下来,剩下128人、64人、32人、16人、8人、4人、2人,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人,这个游戏就结束了。这个最后剩下来的人,我们叫他成功者。我们问成功者,你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会告诉你说,只要你一直向前,一直用力去推开那一扇门,那么你就会取得成功,其余的什么东西都不重要。那么他说的话是对的吗?是对的。确实他就是做出了这样的努力,一直去推开门,没有靠什么东西就取得了成功。可是当我们看到了全局就知道,他说的话只是“一部分”真相。他只是一个幸存者,他一个人取得了成功,可还有这样1023名这样一直在努力推开一扇门的人却死了。这就叫幸存者偏差。
100个博士学历中,有一个没有成功,就说学历无用,100个小学毕业中,有一个成功的,就说没有学历也能成功,可是你根本不知道另外99个小学毕业的失去了什么。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学历在当前社会,仍旧决定了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曾有职场资深HR(人力资源管理)透露:公司收到求职简历后,首先会按照学历高低和院校层次进行筛选,你学历不吸引人,人家连门都不会给你开,你连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都没有。在面试官看来,一个人的学历,就是他前十几年学习能力的体现。学历高的人,意味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比平常人更专注、自律,这样的人,在职场也更受老板欢迎。而且你也不得不承认,在一些高学历中和在一些低学历中,前者出现人才的概率更高。《国际金融报》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过调查,其中年薪百万级的董事长84%都有高学历。这就是企业为什么更看重高学历求职者的真相。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大专学历者比高中学历者月薪平均高890元,本科学历比大专学历者月薪平均高1500元,而博士最高。你学历越高,机会越多、享受的优待也越多,而你学历越低,你失去的机会和优待越多。
当然,学历不能代表一切,我们不相信“学历万能论”,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现实生活中学历到底有多重要。学历决定你的下限,能力决定你的上限,有些机会,只留给拿着学历文凭这张通行证的人。
2.错误认知二:等你上大学了就可以随便玩了!
“等你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这句话大家应该是很熟悉了吧!从小到大,家长讲、老师讲、你也对自己讲。有人说,现在的大学就是享乐主义,除了打游戏就是玩乐。十二年寒窗苦读终于在考上大学后划上一个休止符,大学在某些大一新生充满憧憬的心中,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堂!
对于新生而言,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大一刚到一个新环境,普遍感受到的是大学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诗情画意以及充实快乐,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也看不清以后的出路或者职业,往往比较迷茫。于是玩着、耍着、有点应付得过完了第一个学期,错过了认真学习大一的基础课程,成绩一片“波澜起伏”。结果日后发现,很多后面高年级的课程都是基于大一的延伸,或者具有相通性,直接的结果就是“大一不努力,大二三四就徒伤悲啊!”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大学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避免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2018年9月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其中贯穿了“狠”的原则。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最“狠”的部分是重塑考试的权威地位,改变国内大学本科阶段“严进宽出”的积弊,不再给学生太多“苟且”的机会和情面,补考不过即失去学位。当年10月,据华西都市报报道,由于学业成绩没有过关,川北医学院的83名学生未能正常毕业,这在学院67年办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同年,据长江日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出台了《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该校最大也最热门的光电学院有18人从本科转专科,最大的原因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上无法坚持,自己完全约束了不自己,经过留级、休学后还是赶不上来,只能降为专科生。
“苦高中,耍大学”已成历史!高校毕业将变难。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学本不该是这般“好混”。国外知名大学“宽进严出”乃至“严进严出”的类似情况已司空见惯。从教育规律本身、高等教育所要体现的含金量来说,大学学习无疑需要学生付出相当精力。因此,扭转“轻轻松松玩四年”的大学观,扭转大学可以“混”的怪现象,需要大学生在能力之外培养出内生性的学习自觉与意义认知。
3.错误认知三:没有谈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
你有没有想过,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才是合适的呢?在大学生的圈子里,大家一定听过这种说法: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与这个句式相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没有翘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没有挂过科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抑或是没有熬夜打游戏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应该说,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谈恋爱确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对于爱情,确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关于大学的恋爱观,有人这样说:谈恋爱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它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没必要因为无聊就和别人在一起,更没有必要因为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就慌慌张张地拉着一个人加入他们的阵营。
你需要分清楚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你是来做什么的,恋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还有人说:二十一二岁确实是一个尴尬的年纪,你想要独立,但是实力不够;你想要照顾那个人,但你连自己都照顾不了;靠着父母,心里也有愧疚。爱情对于这个年纪其实是一种奢侈品,人人都会爱它,但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她。所以,处于二十来岁的青年,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如果没有具备基本的“软硬件”,盲目地去追求爱,面对现实的生活,也许会更痛苦。
其实,上了大学才知道,真正不完美的大学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没有为学业奋斗过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我曾经跨过高山和大海,却跨不过期末图书馆的“人山人海”。平时门可罗雀的图书馆,一到期末便成了人山人海。你当初为了考试而奋斗的样子,将是你大学生活难忘的回忆!
没有参加社团或学生组织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与高中相比,大学里多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加入社团或者学生组织,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得到成长。
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是不完整的。青年志愿服务提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弘扬着青春的正能量。不求回报,只求用我们的行动去温暖他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没有获得过奖学金或奖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不再是唯成绩决定一切的场所,每个人在大学里,都可以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一席之地,参与科研、担任干部、参加竞赛、组建团队,只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舍得付出,不辜负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大学自然也不会辜负你。
什么“没有挂过科、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都是骗人的话。青春虽好,却不应用来挥霍时光,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抓紧大学的四年时光,努力奋斗,潜心读书,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