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设施的使用
(一)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主体和管理方式
从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学校体育部门和学校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两种。其中,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管理与经营的占比为绝大多数,由学校(后勤集团)负责管理与经营的占少数。从场馆管理方式来看,均由各校自主制定场馆使用规章制度。结合相关数据显示,在高校体育场馆中,有不少高校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市场运营,营销对象包括校内师生以及社会大众,经营范围主要为健身、体育培训、承办赛事、场馆出租以及文艺演出等;但是,由专门经营机构负责运作的高校,只占比五分之一,其他绝大多数高校均由体育部门进行运营管理。
(二)体育设施使用模式
高校体育设施主要有体育教学、学校运动会和课外文体活动三种使用模式。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因此,体育教学是体育设施在高校中最基本的一种使用模式,是高校体育设施应达到的最低水平。因其具有的一定的强制参与性,基本上每个高校学生都会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使用校内设施。对此,高校体育设施需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达到配置标准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初的体育设施是学校的操场,其建造目的就是为了用于学校开设的体操课程。课外活动是使用者在课堂教学以外,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利用体育设施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发挥使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才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是高校体育设施最为普遍的使用模式,其效果取决于学校的体育设施发展程度。一般是应当满足基本教学的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发展配备设施。早期的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差距较大,少数学校具备较好的体育设施,不仅能正常上体育课,还有比较活跃的课外活动。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缺少场地和师资,难以开展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目前大多数学校来说,主要指田径运动会。学校运动会可以全面检阅学校田径运动开展情况,检查教学和训练成果,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传播体育文化和体育意识。中国的学校运动会,始于清末教会学校举办的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最早的运动会是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和单项竞赛。
(三)锻炼人群的时间及项目选择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时间和项目选择上,早、中、晚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时区,因此上午、下午的体育课和晚上的课外锻炼,是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早锻炼主要以晨跑方式进行,根据高校体育课考核标准,多数高校都实行了早锻炼制度,因此早锻炼人数有所增加,有近10%的学生选择早锻炼,多在室外体育场进行。晚锻炼高峰多出现在综合体育馆,以羽毛球项目为主。教师的体育锻炼时间选择略有不同,其锻炼高峰期出现在中午和晚上。上午和下午进行体育活动的教师人数比例较小,与其工作时间密切相关。教师进行的体育活动相对单一,室内以羽毛球为主;室外以篮球和慢跑为主。其他社会人员中,有12%的人员在高校体育场进行早锻炼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慢走、慢跑、广场舞、太极拳;分别有近45%和40%的受访群众选择下午和晚上在高校体育场馆进行锻炼,以篮球和羽毛球为主。晚上均选择室内体育馆进行有偿体育消费。三类人群的锻炼高峰期并不一致,只有晚上成为三类人群的共同高峰期。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场馆资源因为供不应求而成为最稀缺的场馆资源;下午的锻炼高峰仅次于晚上,室外场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早上的锻炼人群较少,存在场地使用空档;上午、中午的场地利用率还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