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级心理辅导

二、班级心理辅导

1.心理委员

心理委员是指在班级设立的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会成员,“心理委员制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学者借鉴“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所做的探索尝试。2004年,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率先建立“心理委员”等朋辈心理互助组织,随后心理委员制度在全国很多高校和中小学得到迅速推广。心理委员作为一名班干部,负有以平等、尊重、助人的态度为班级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还要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活动的职责。心理委员制度是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发展和创新。

虽然相对来说学生危机意识薄弱,观察力及提供人际支持的能力有限,但经过系统专业扎实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是落实学校心理常规工作中的重要一员,他们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反馈,同时给予有需要的同学力所能及的心理支持,如认真的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小烦恼;同情同学们的遭遇;主动给予陷入困境中的同学心理支持等。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后能熟悉工作内容,工作态度良好,能很好地发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心理委员的积极关注和及时反馈很好地帮助了辅导员及心理教师掌握班级的心理动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有需要的学生心理支持。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灵成长的阳光使者,在心理状态调整上能够做好表率作用,在班级团体活动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设计多种促进心理发展的活动形式,通过团体活动帮助同学们拥有一个安全的人际圈,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积极关注,提升其处理人际冲突、提供人际支持的能力。班级心理委员除了是班级心理健康的看护者外,也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编辑制作普及“心”知识的“心理期刊”,在班上进行张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宣传途径。“心理期刊”的主题契合大学生的兴趣及需要,如青春期情感、抑郁症等,相关心理知识兼具科学性及可读性,使得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之中。此外心理委员还可通过每周在班上播放一次心理短视频,每周在课间带领班上同学玩放松游戏,如健脑操、手指操等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2.辅导员

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辅导员的角色做出合理的定位和充分的认识,对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相关心理资源,促进高校心理工作的蓬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日常的工作涉及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充分覆盖了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在迎新、军训、助学贷款申办等各项事宜中,在学生日常学习中都担任最为重要的角色,同时组织参与很多学生活动,组织“评优评先”等,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同学们了解最深,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同学们有了困难和挫折大部分都愿意找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因此,辅导员老师可以最快、最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及早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并根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有效、适当的帮助。其次,高校大部分的辅导员老师都非常年轻,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往往能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甚至很多学生将辅导员老师当作哥哥、姐姐,并且由于年龄的接近,彼此之间很少存在代沟,很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得天独厚的心理上的亲近力往往使他们在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时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容易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他们的帮助和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工作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辅导员对于班级同学的充分的了解,使得他们在参与组织学生活动时,可以结合掌握的学生心理状况资料,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协调,如为自卑的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为性格孤僻的学生创造温馨的环境,使之更快打开人际关系网,发挥自信进取学生的感染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体都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