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一、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早在人类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的关系,在传统社会,这一关系更是得到相当意义上的确认,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运动”与“健康”概念只可能源自现代性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生存与发展质量的关注。因为只有在更广泛社会公众获得了比较充足的闲暇时间和更广泛的认知,可能才能够在一个社会意义的层面上去关注这一对概念。

(一)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界定

1.运动与生理、心理健康的关系

由于工作生活方式更多地由体力劳动和户外生活向脑力劳动和室内生活转变,加上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现代人的身体素质似乎较之以往有所下降。仅以学生为例,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男生除力量和爆发力素质发展良好外,胸围、肺活量、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及相关指标都呈现负增长。一些以往出现不多的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症等都成为威胁人类发展的重要疾病。有研究者断言:“社会越是现代,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也就越大。”这是一种与“现代化”过程相伴而生的社会性疾病。有人甚至直接将上述疾病称之为“运动不足症”。因此,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如何面对现代性背景下新的健康问题,利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运动方式加以调节是这一关系的突出特征。运动的心理健康作用有其医学原理,在经过适当运动而轻微疲劳时,在脑内会产生某种内啡肽,使人镇静,心情愉快,有舒服感。而这一运动心理健康意义的显露同样与现代性背景深深契合。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不轻,从事的工作的复杂程度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切都导致了现代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正如刘易斯·科塞对于社会“安全阀”的论述一样:人们在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时迫切需要一种“安全阀”的机制以供发泄。运动因其易操作性和良好的减压效果而成为人们的首选。

2.运动与道德健康的关系

运动在现代性背景下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体系的严密化,不同于以往漫无目的和规则的简单自发的运动,具有规范意义的运动已经成为某种社会化的工具。适应社会,遵守社会道德已成为健康标准的一部分,一方面意味着一个身体健康而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人并不能称之为真正健康,一方面也表明,个人无法实现社会适应,不去遵循社会道德很可能引发自己的心理无力感和不安感,这对于个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现代意义的运动,特别是有竞技意义的运动正是针对上述因素的一个很好的设计:第一,当代社会的突出特点是竞争性,这可以在竞技运动中更好的习得;第二,当代社会适应的一个重点是人际互动,竞技运动往往不是单个人的运动,常常是团队合作和团队竞争,这有利于优化人们人际互动的能力;第三,社会道德往往意味着社会规范,这与以规则性和规范性为基本准则的竞技运动的结构是一致的,后者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道德遵守问题上的“演练”。

3.运动对于健康的显隐和正负功能运动的意义

这个意义层面可以说是复杂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复杂性,我们借助于默顿对于“显隐功能”和“正负功能”的术语来加以阐明。运动对于健康的功能,论意义实际上既有“显性”的,又有“潜在”的。显性功能一个重要体现是其“治疗”意义上的功能,这种功能需要配合医生和专业教练的指导,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是运动对于健康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是“隐功能”,之所以称之为“隐功能”是这些功能的发挥往往不是预期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出于某种习惯、某种生活方式等,这种潜移默化的功能发挥方式是长期的,却是更加全面的。我们还需要讨论运动与健康的“正负功能”。运动对于健康的“正”功能很好理解,但是我们不可忽视“负功能”的存在,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对于效率的追求,人们对于运动日益急功近利,更容易诱导其负功能的产生。运动的负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运动过量,造成不良后果,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和疾病;第二,运动不得法,采取对自己有害的运动方式;第三,过度依赖运动作用,而对运动以外的外力帮助加以排斥。这些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影响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高校体育运动中,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时间是不能满足学生体育运动需求的,需要借助其他体育运动形式作为有益补充。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立足“大健康”背景要求,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养成自觉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作息方式不健康

当前,高校很多学生高考压力释放后,进入大学便开始沉迷于网络、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及淡薄的健康与体育锻炼观念,甚至完全自由化的生活取向是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熬夜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不健康作息方式之一,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睡眠可以实现放松身心、获得体力、调节器官功能的重要作用。然而,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熬夜现象,他们熬夜的主要目的就是玩网络游戏、看电视剧、聊天或者看小说,很少有学生是为了学习而熬夜。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不仅影响了宿舍其他成员的睡眠时间,而且也导致学生第二天没有精力学习,学习效果不佳,形成了恶性循环。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高校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并不健康,他们不关注食物的营养健康搭配,往往根据自身爱好选择食物,且喜欢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很多女生还有吃零食的习惯或者不吃饭减肥的习惯,很多男生有饮酒抽烟的习惯,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这些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亚健康状态。目前,高校大学生失眠、胃痛、腰椎疼痛、情绪烦躁等情况已屡见不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学生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锻炼习惯不持久

相较于高中学习而言,大学课业比较轻松,大学生拥有较多自由时间,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政策角度看,要求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是每天一小时,经过调查发现,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完成这项要求。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忙于学习,很少有体育锻炼的习惯;一些学校缺乏体育锻炼设施,导致大学生锻炼意识淡薄;一些学生缺乏吃苦受累精神,对体育锻炼望而却步,最终影响了体育锻炼成效。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借助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目前,高校大学生亚健康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纠正行为习惯,培养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也可以塑造快乐人格,让他们身心愉悦,精力充沛,借助体育运动,可以实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在高校体育运动中,除了课堂教学时间外,学校还需要开辟第二课堂。高校可以参照高中学校体育运动管理方式,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比如早晨七点钟或者下午五点钟,让全体学生至少进行30分钟左右的体育运动,从而确保运动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身体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2.丰富运动形式,激发运动兴趣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是养成锻炼习惯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有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也会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这需要高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运动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通过有氧运动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加快新陈代谢,提高活动效率;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太极拳、拳术、剑术等传统武术,实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文化品质的目标;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艺术体操、跆拳道等新兴体育运动形式,借助新兴的体育运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校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丰富体育运动形式,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3.培养运动习惯,养成良好作息

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息,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来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体育健康意识,养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习惯,增强身体的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这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一天之计在于晨,学生生活的起始阶段就是早晨,如果一觉睡到中午,那么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也导致学生昏昏沉沉没有朝气。除了上文提到的早晨强制锻炼以外,学校还可以制定体育运动规范。通过制度规范宣传引导早操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天清早起床,进行体育锻炼,迎接新的一天。如此一来,学生每天都需要早起锻炼,为了保证自己早上能够按时起床,他们不得不晚上按时就寝,如此就保证了睡眠时间,培养了良好生活作息。同时,早晨锻炼,也促成了更多学生吃早饭的习惯,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规律的饮食习惯。这种早晨锻炼,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形成良性循环,不但帮助学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还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因此,高校需要注重造成锻炼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运动意识。

4.培养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

失去健康,谈论理想,一切都是空话。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不但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更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成就。在大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战胜惰性的意志较差,这对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来说具有消极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示范引导,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践行了为人师表的作用,那么就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向教师靠拢,培养意志品质,增强锻炼精神,从而更好增强学生健康水平。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是室外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实际教学中,无论风霜雨雪、春夏秋冬,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带领学生完成各种教学任务,特别是身体锻炼任务。比如,在夏日酷暑,体育教师和学生一道活跃在操场上,迎接酷暑考验;在冬日酷寒,体育教师和学生一起顶着寒风进行体育锻炼,与学生一起活动、奔跑。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创造了优越条件,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学生本身也进行着与大自然的抗争,也模仿着教师的行为举止,更反省着自身行为,从而促使他们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不断增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从而更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价值。

同时,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锻炼目标,并组建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同伴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热情。此外,还需要学校组织多样的体育健康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推广健康知识,包括学生感兴趣的减肥塑形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科学营养搭配知识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改变生活态度,转变思想行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升生活质量,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认同体育锻炼并乐于参与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在“大健康”背景下,高校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起到了深远影响。高校需要重视体育运动,主动分析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形式,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规范,各种各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运动意识,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