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是指比较成熟、可供高校参照执行的学生公寓管理形式。目前我国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均在变化和探索之中,加之各地区、各部门、各院校情况不一、条件不同,高校学生公寓尚无普遍适用的先进管理模式。下面仅就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进行简要介绍。

(一)传统多头管理模式

1999年6月高校扩招以前,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一般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牵头,形成了行政化的“院系-班级-宿舍”一体化传统多头管理模式,也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过渡前,学生宿舍管理中较为普遍的管理模式。就参与者而言,一般以学生处或后勤主管,学生宿舍管理科或学生宿舍管理办公室为主要责任方;后勤部门、保卫治安部门、思政教育和学生工作部门,有关院系及参与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等,按照职责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以管理方法而论,主要以行政方法为主,思政教育法、经济法、咨询诱导法等交错使用,以提高学生宿舍管理整体效能。传统多头管理模式亦可分为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和齐抓专管综合治理两种模式,在学生宿舍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分析及学生宿舍综合管理模式等方面,略有差异。

(二)经营性管理模式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校扩招的决定,自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速,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但另一方面,高校生源因教育资源不均而良莠不齐,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学习目标和综合素质的学生集聚校园,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难度,特别是与数量激增相对应的是校内资源有限,学生住宿困难。为解决高校学生住宿难题,由社会兴办的学生公寓应运而生,主要分成两类:一是由校内第三产业开发公司兴建,二是由地方政府部门或地方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兴建。这些公寓属经营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但收费标准低于社会旅馆或招待所,政府部门对学生公寓建筑费用、设施、设备购置税等实行优惠政策,以减轻学生负担,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因此呈现“院系-班级”和“社区-公寓”二元特点,院系、班级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而公寓则承担环境卫生等清洁工作。经营性管理模式的采取与相应公寓基础设施、文化环境等硬、软件建设不成正比,外来物业操办学校后勤,其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经营性管理模式虽然适应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形势,减轻人高校人员负担,腾出人力物力搞好教学科研,从长期利益考虑为明智之举,但亦存在管理方为提高效益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很难完全到位,以及学校管理力度有所松弛、学生自由空间扩大、学生管理存在盲区等问题。

(三)自我管理模式

伴随后勤社会化步伐,有些高校尝试自我管理模式,即学生公寓的清洁卫生、住房设备、安全、水电、生活秩序等由学生自我管理,学校支付一定劳务和管理费用。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模式,对于实现学生公寓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这只能作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补充,尚不能取代学校对学生公寓的全部管理工作。

(四)公寓化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公寓的多种作用也日渐发挥出来,并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越来越多的重视,1999—2002年国务院共召开了四次全国性高校后勤工作会议、教育部于2002年2月22日以教发〔2002〕6号文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26日以教社政〔2002〕9号文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分会于2003年7月25日还专门成立了学生公寓专业部,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因此纷纷加大对学生公寓的投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推行学生公寓化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从投资来源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政府投资兴建学生公寓、地方企业或房地产商投资兴建学生公寓、集体经济投资兴建学生公寓、高校利用国家下拨专项经费兴建学生公寓、高校将原有宿舍改建为学生公寓(目前较为普遍的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学生公寓,其宗旨、服务对象、物质条件等与社会旅馆、招待所皆不相同,但公寓化管理模式下的具体管理方式方法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