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校教学管理模式
学年制、学分制是中国大学常见的两种教学管理模式,不同的模式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如果充分了解自己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后再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分制下,自主选课、灵活的学习计划、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弹性学制等体制性的特点比学年制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也更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方向。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明白哪些是必修的,哪些是选修的,分别需要修读多少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什么时候应当修完哪些课程,什么时候应当确定专业方向,今后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等等。只有制定详细的学习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选择机会,发挥个性特长和潜力,才能将自己塑造和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
(一)学年制
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称学年学时制。实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优点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有利于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缺点是课程多,学生负担重,统一施教,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分制
1.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指大学既规定某一院系或专业的学习年限,又规定学分总数和每一学期的学分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多选课来扩大知识面,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但是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学习年限毕业而不能提前毕业,这样它在学分制精髓的基础上汲取了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中行之有效的内容,把学分制与学年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2.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3.绩点学分制
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学分×绩点。
4.加权学分制
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加权学分,将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别,修业成绩差异等分别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计划学分乘以权重系数,得出加权学分,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优劣,并作为选拔尖子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5.附加学分制
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进入学校后第一时间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制度,对大学生学业规划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