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的要求
大学学习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强调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自己,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能面对现实中的多变的社会环境。为达成这些目标,大学生应该了解以下内容。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大学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是不一样的,但所有课程都必须有一个基本属性,属于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从本意上来解释就是在大学学习中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等;选修课程是相对必修课程而言,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和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和素质选修课。必修课程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立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是相辅相成共为一体的,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也有标准的要求。下面是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在专业核心课程板块中同时存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选修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修读,以此来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代码:071002 专业名称:生物技术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大学课程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是指主要在教室中进行,教学内容为理论知识的课程,大学学习中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要稍大于实践课程,文科类专业的更明显。实践课程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动手类课程,主要包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见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理论课程学习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必须过程,实践课程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二者同等重要,是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用能力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第二课堂
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无须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教室、操场、学校、社会、家庭均可开展,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校内外的讲座、报告,也可以是云端的慕课、教学视频,也可以是社团学习等。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含三大类:第一类,创新创业研究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科研训练与实践、科技社团活动、开放性实验、各级各类学科、专业、实验竞赛、论文、著作、专利、职业资格证书等;第二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荣誉称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第三类,人文艺术体育活动,主要包括国际、国家、省(部)、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文体竞赛、各级各类科技、学术和文化节(周)活动项目(须向学校主管部门申报批准),以及其他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活动或项目。对于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由各高校依据本校制定的相关文件制度进行认定,不同的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取得第二课堂学分数要求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要求不低于4个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