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生活
爱因斯坦这样理解大学:“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的脚步已经来到,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外,更需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大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进行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随着各种人才被推向市场,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用在大学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程。
(1)参加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德智体美劳本身来说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使大学生按着现代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敞开大门,走向社会,与工农相结合,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2)参加社会实践能培养责任意识。目前,相当部分的青年在注重实现自我的同时,往往忽视和拒绝贡献社会,从而削弱了社会责任意识,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横着一条不浅的鸿沟。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3)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能力。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
很多高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培育了一大批多面手和全方位人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使大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
2.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社会实践最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第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第三,促进大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
第四,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类型
广义的社会实践是讲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狭义的社会实践即利用课余或假期参与公益服务或实习活动。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
社会实践活动从参与者主体来看,参与勤工俭学、家教、零工等更侧重经济利益,是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首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选择做义工、支教、支农,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更多学生则出是倾向于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包括有偿和无偿),或参加实践基地的培训活动。
社会实践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人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可以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可以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二是集体组织活动,一般是由学校或机构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开展面向社会、贫困地区的“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包括开展便民服务,如到广场或社区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利用假期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文化辅导、特长培养、亲子互动、心理帮扶等活动;针对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开展义务劳动,或定期向敬老院、孤儿院、孤寡患病的贫困家庭人员提供帮扶;利用专业特长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或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如法律宣传与咨询、科技帮扶、政策宣传、文艺下乡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开展各类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调查、研究活动。比如针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退伍军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的专项社会调查;开展环境保护,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保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等活动。
三是开展与专业学习、课外科技有关的各类科研实践活动。如开展大学生暑期科技研究活动,以及专业理论的宣讲、学习参观、考察实践、科技发明等活动。
四是开展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求的其他各类活动。如生产劳动、勤工俭学、挂职锻炼、预就业实习等,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