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寓的功能

一、高校学生公寓的功能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公寓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单纯休憩之所,它已不断变成学生释放才情的舞台、情感交流的港湾、获取信息的源头、自我成才的基地。在传统基础功能之上,高校学生公寓正以崭新的面貌为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所认同,其功能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如下。

(一)住宿功能

住宿功能是学生公寓的基础功能,也是最传统的原始功能,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需要是解决住宿问题,学生公寓为此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因此住宿是学生公寓最基础的功能。

(二)育人功能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模式开始运行,“3+2或2+2”“本硕连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使学生自主选课的灵活性增强,传统固定的教室、稳定的班级、统一的课程、一致的时间被打破,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凸显,不再是单一的住宿休息功能,因为,虽然班级功能弱化了,但学生们都要在公寓集中,教室虽然不固定,但公寓寝室却是相对稳定的处所,从时间上看,学生们上课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寓度过。所以,学生公寓在发挥好传统功能的同时,还要发挥其育人功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育人功能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

1.管理育人

管理育人,首先要有管理所依照的规章,如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条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实施细则等。做到教育先行,人人皆知,重在考评,重在检查落实。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老师,特别是政工干部和公寓管理人员多到学生公寓,多进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朋友,在检查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渗透教育。制度是管理的工具不是管理的目的。科学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在接受规章约束中规范自身言行,参加公寓文明建设,践行道德荣辱观念。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严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地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

2.服务育人

在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以优质的服务感染人显得尤其重要。随着后勤改革的发展,长期处于“被管理者”地位的高校学生在公寓中享有“被服务者”的主人意识。公寓是他们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他们需要一个安全、舒适、温暖、和谐的环境氛围。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弱、教育方式粗暴、教导方法少等特点,为此,必须树立起“以优质的服务感染人”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对公寓所有岗位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切实提高其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育人能力。只有建设一支能吃苦耐劳、团结奉献、敢管会管、爱岗敬业、有强烈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既能搞好物业管理又善于育人的管理服务队伍,才能达到“在服务中育人,在育人中服务,在奉献中育人,在育人中奉献”的教育管理目的。

3.环境育人

公寓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环境的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为17岁至23岁,正处于独立人格的形成时期,由不成熟慢慢走向成熟,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原有的基础上或是发生转折性改变,或是得以固化,受外界因素影响极强,而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同学居住一室,相互之间势必有情感沟通、心理影响、习惯模仿等互动,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住所环境,对于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质量至关重要。一是改善生活环境,以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完成学习、训练、工作需要为基本目标,保持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紧张性、严肃性、艰苦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二是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丰富文化活动。利用图书、报纸、橱窗、作品欣赏和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用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学生思想文化阵地,保证其思想上的纯洁;三是营造健康、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公寓这个大集体生活可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相互激励和相互改造作用,包括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爱好追求、气质风度和纪律性、组织观念与种种世界观都于无声处互相交融,其影响作用与交往程度成正比。因此,优化学生的集体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