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3]陈选华,王军.放飞理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4]赵明.大学的逻辑[J].中国大学教学,2006(3):31-33.

[5]吉列尔莫·马利泽亚·卡罗·南尼.意大利教育制度研究[M].瞿姗姗,成沫,周滢,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7]周益斌.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从太学、大学和书院的关系说起[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21-125.

[8]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10]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晚霞,2007,4(10):4-9.

[11]陈兴德.大学,所为何事?——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18-22.

[12]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白公,宋宏江,白雨.怎样度过大学生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4]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9(3):1-6.

[15]叶子青,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1(2):140-147,171.

[16]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2):32-35.

[17]陈晓琳.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农家参谋,2020,660(13):275.

[18]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心理学报,2018,50(11):1314-1322.

[19]赵英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9):57.

[20]韩莉莉.高等师范院校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1]李双美.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03):376-378.

[22]阮光兴.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杭州:苏州大学,2015.

[23]查素霞.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30(03):65-67.

[24]孙美琪,刘阳.基于Web的高校第二课堂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6):174-175.

[25]陈新华.我国文凭证书认证专业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6]宋尚桂.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意义、困难与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65-69+92.

[27]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8]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9]罗萃萃,李明.面向21世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M].广州:南方出版社,1998.

[30]李明.体育产业学入门[M].广州:南方出版社,1999.

[31]顾渊彦,李文辉,李明.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2]日本体育科学协会.体育科学[J].日本体育科学杂志社,1999期.

[33]邵佳颖.“大健康”背景下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关系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34]朱赛,韩孟孟.常见体育运动十大误区及指导意见[J].全民健身·体育师友,2014(2).

[35]刘官元,陈帮权.大学城体育设施功能定位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7):254.

[36]洪晖,刘炜浩.高校体育设施产业化经营探索[J].2019(7):7(16).

[37]林家春.高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锻炼误区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

[38]高贺,燕鹏.体育运动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关系研究[J].体育大视野,2017:36(7)

[39]王酉梅.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40]邓发云.信息检索与利用[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

[41]范宝民,史敏,李志鹏.大学生与图书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

[42]徐彦玲,等.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教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

[43]许文英,徐金红.学海指南——大学生与图书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05.

[44]王均林,董友梅,张梅.大学生成才之路与图书馆[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7.

[45]李慧娟.大学生与图书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7.

[46]阮彦林.大学生怎样利用图书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7.

[47]徐兴余.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3.

[48]张永彬.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