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平 Rifampicin
【其他名称】力复平、利米定、甲哌利福霉素、甲哌力复霉素、RFP
利福平胶囊说明书【适应证】①本品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各种结核病的初治与复治,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②本品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③本品与万古霉素(静脉)可联合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利福平与红霉素联合方案用于军团菌属严重感染。④用于无症状脑膜炎奈瑟菌带菌者,以消除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但不适用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治疗。
利福平胶囊超药品说明书【适应证】用法:
1.治疗阴道炎。高玉莲等[1]选择病程在半年以上,用其他疗法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的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20例,采用利福平胶囊0.15 g、甲硝唑0.2 g、红霉素0.125 g研粉后充分混合,用新洁尔灭消毒外阴后,把药粉均匀涂在阴道壁和宫颈上,隔日一次,3次一个疗程。20例患者用药一次后,症状均明显减轻,3次达痊愈标准(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阴道黏膜及宫颈正常),治愈率100%。
牛惠珍[2]将门诊10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先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用消毒棉球拭净后,再将甲硝唑0.2 g、利福平75 mg、乙烯雌酚(己烯雌酚)0.2 mg研末均匀混合涂布于宫颈和阴道壁,每日上药一次,连用7 d为一个疗程,用药期间禁止性生活及盆浴。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即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阴道分泌物未查到病原菌;好转,即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体征明显改善,阴道分泌物查到病原菌;无效,即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或加重。100例患者随诊90例,于疗程结束后第1、4、12周进行复查,询问自觉症状,行外科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显示:治愈率96.7%(87/90),好转为3.3%(3/90),有效率为100%,用药中及停药后未见不良反应。
杨慧兰等[3]把62例(男性38例,女性14例)支原体尿道、阴道炎患者分为两组:1组为四环素组,采用四环素0.5 g口服,每天3次,治疗10 d;2组为利福平组,采用利福平300 mg,早上口服一次,治疗10 d。复查时用生理盐水清洁尿道口或宫颈口,用细棉签分别插入尿道内2~3 cm、宫颈内0.5~1 cm处转动15~30 s即取出接种于T株支原体培养基,培养3~7 d(治疗前检查方法同)。治疗10 d后复查,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减退,拭子培养阴性者为治愈;症状消失,拭子培养仍有支原体生长判为无效。结果四环素组治愈率为61.9%,利福平组治愈率为80.7%。经统计学处理1组与2组疗效比较相差显著(P<0.05)。1组有少部分患者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如轻度恶心、呕吐等,且服药剂量大,次数多。2组患者每日服药一次,简单易行,无明显副作用,服药后有大部分(80%)小便呈橘红色,继续服药后消失,复查部分肝肾功能正常,血、尿常规正常。
阴道炎是妇科常发疾病,发病主要是由于阴道的弱酸环境被破坏,细菌侵入或药物刺激等原因。根据《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阴道炎治疗指南》[4],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生有关的微生物主要有阴道加德纳菌、厌氧革兰氏阴性菌(如拟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等。无论是细菌性阴道病还是阴道滴虫病,指南均推荐甲硝唑或替硝唑。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均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因此,在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加用利福平扩大抗菌谱,提高疗效。
2.治疗宫颈糜烂。赵建英[5]观察了红霉素、甲硝唑和利福平联用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宫颈糜烂患者100例,按糜烂面积分为轻度52例、中度36例和重度12例,将红霉素0.25 g×9片、甲硝唑0.2 g×6片和利福平0.15 g×3片依次放置于阴道后穹隆,1次/d,治疗7 d后观察疗效。结果:轻、中、重度宫颈糜烂组的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45、6、1、0,27、8、1、0,0、3、7、2;轻度、中度组宫颈糜烂的疗效好,与重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个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红霉素、甲硝唑和利福平联用治疗轻、中度宫颈糜烂疗效显著,具有疗程短,无明显不良反应,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高玉莲,周桂芬,张连香.新法治疗顽固性非特异性阴道炎20例分析[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4,17(1):63.
[2]牛惠珍.甲硝唑、利福平和乙烯雌酚联用治疗老年性阴道炎100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8):640.
[3]杨慧兰,廖元兴,王达富.利福平和四环素治疗支原体尿道、阴道炎64例的对比观察[J].广后医学,1992,6(1):68-69.
[4]樊尚荣,张慧萍.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阴道炎治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B):821-822.
[5]赵建英.红霉素、甲硝唑和利福平联用治疗宫颈糜烂100例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4):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