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的建设方针
周恩来(中国)
(1956年11月10日)
八大规定的建设方针是,“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方针,把过去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提法具体化了,提出了建设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要求。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总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我们所说的在我国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但是,应该指出,基本上完整并不是说一切都完全自足。就是大国也不可能什么都有。美国算是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大国吧,但是有的东西它也没有,橡胶就没有。苏联也有它没有的东西。另外,所谓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不是一定要有很高的产量呢?当然,产量是要高一点,但是不一定很高,这个任务的实现是决定于东西的有无,不决定于是否有很高的产量。从这样的要求来看,我们觉得八大的决议上写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是恰当的。现在看,时间可能要长一点。
过去设想的远景规划,发展速度是不是可以放慢一点?经过八大前后的研究,我们觉得可以放慢一点。比如,原来设想钢产量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要达到年产三千万吨,肯定地说,照现在这个速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八大的建议已经把这个要求改变了。我们设想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定在二千万到二千五百万吨上,将来如果执行得好,有可能超过,但是现在不能定到三千万吨。因为定到三千万吨,其他就都要跟上去。那就会像我们常说的,把两脚悬空了,底下都乱了,不好布局,农业、轻工业也会受影响,结果还得退下来。要达到原来远景规划设想的生产指标,肯定时间要更长一些,有可能要四个五年计划,或者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陈云同志曾经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既然达不到,就应该允许在三个五年计划以外再加两年。我说,甚至可以设想加两年不够再增加一两年。这样一个大国,数量上的增长稍微慢一点,并不妨碍我们实现工业化和建立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样,我们的计划就好安排了。不然,讨论起来,远景规划的几个数字就把自己框住了。
此外,还有两点也想提出来请大家考虑:
第一是关于八大建议的数字。这只是个建议,有某些达不到的指标是不是可以修改?我觉得是可以的。过去说计划就是法律,这实际上行不通。当然,计划成为废纸也不对。计划不合实际就得修改,实际超过了计划也得承认,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建议中有些数字当时觉得是恰当的,现在发现还有矛盾需要解决,那就应该解决,我想这是许可的。
第二是关于农业发展纲要40条。这也是一个建议,是一个草案。在草案提出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有些东西在实际执行中还要修改。实际上,某些数字已经勾掉了。草案现在执行快一年了,事实证明有些是需要重新研究的,这些并不是不可以修改的。比如扩大耕地面积,要求12年内开垦一亿四千万亩显然是有困难的。如果每年开垦一千万亩,就要投资五亿元。这五亿元的投资,明年度无论如何也挤不出来,今后也不是每年都可以挤出来的。至于其他的组织工作、动员工作、各种条件的配合,还不去说它。
八大的建议和农业40条,是规定了每年进度指标的。这两个文件经过我们研究以后觉得可以修改。上不去,就不能勉强,否则把别的都破坏了,钱也浪费了,最后还得退下来。凡是不合实际的都可以修改,这样就把我们的思想解脱了,不然自己圈住了自己。
[鉴赏]
本文是周恩来1956年11月10日,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做的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的节录。
八大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党提出“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周恩来在报告中具体地提出了。“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道理很简单,“……一但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
周总理详细地作了说明:“基本上完整并不是说一切都完全自足。就是大国也不可能什么都有”。他列举两个大国为例:“美国算是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大国吧,但是有的东西它也没有,橡胶就没有。苏联也有它没有的东西”。如此表述,结论令人心服口服。周总理在报告中对“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具体地解释为:“主要是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对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计划”,怎么去认识,周总理提出:“过去说计划就是法律,这实际上行不通。当然,计划成为废纸也不对。计划不合实际就得修改,实际超过了计划也得承认,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周总理所做的报告,反映了党在这一时期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的战略思想。党还制定了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目标。但是,这一建设方针不到一、两年就被政治运动冲击了。此后的“大跃进”运动,不仅未能使国家经济建设“跃进”,反使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摧残,致使60年代初期国家面临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与此同时,日本、亚洲“四小龙”却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10年。中国人失去了第一个10年发展机会。
重温周总理的报告,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坚持这一建设方针并使之贯彻实施,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人民的生活也能有一个较好的水平。
本文逻辑性强,脉络清晰,分析问题透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又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邹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