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需要教育——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

胜利需要教育——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

列 宁(前苏联)

国民教育事业是我们目前斗争的组成部分。我们能够用十分明显的真理驳斥骗人的谎言。战争清楚地表明资产阶级用来掩饰自己的所谓“多数人的意志”是什么东西,战争清楚地表明一小撮财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人民拖入战争。所谓资产阶级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这个信仰现在已彻底破产了。我们的宪法,我们的苏维埃(它在欧洲看来是新东西,但我们从1905年革命的经验中就已理解苏维埃了),是揭穿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切骗人把戏的最好的宣传鼓动材料。他们公开宣布了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统治,这就是我们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不可战胜的根源。

在国民教育方面也是这样:资产阶级国家愈文明,它就愈会撒谎,说学校可以不问政治而为整个社会服务。

事实上,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思想,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战争表明,现在技术的奇迹成了靠战争发财的资本家屠杀千百万工人和搜刮大量财富的手段。战争打不下去了,因为我们拿出真理,揭穿了他们的谎言。我们说,我们的学校事业同样是为推翻资产阶级而斗争。他们公开声明,学校可以脱离生活,可以脱离政治,这是撒谎骗人。具有旧资产阶级文化的最有教养的人们实行怠工是怎样一回事呢?怠工比任何鼓动员、比我们所有的演说和成千种小册子都带更清楚地说明,这些人把知识当作专利品,把知识变成他们统治所谓“下等人”的工具。他们利用他们的知识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公开反对劳动群众。

俄国的工人和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们看到,只有我们的制度才让他们进行实际的统治:他们深信,国家政权完全是帮助工人和贫农,使他们能够彻底粉碎富农、地主和资本家的反抗。

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胜利所必需的。十分之九的劳动群众已经懂得:知识是他们争取解放的武器,他们受到挫折就是因为缺少教育,现在要使大家都能真正受到教育是全靠他们自己的。我们事业的保证在于群众自己负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俄国的责任。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从自己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他们知道,要胜利结束他们所进行的斗争,是多么需要教育。尽管许多机关似乎在瓦解,尽管怠工的知识分子十分得意,我们看到,斗争经验已使群众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切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同情人民的人们,优秀的教师们,都会帮助我们,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鉴赏]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也是世所公认的演说大师,他的演说主题明确,逻辑严密,气势磅礴,感情炽烈,极富鼓动性。细观此篇,自可想见列宁的演说风采。

本篇主旨为驳资产阶级关于教育可以脱离政治的谎言,立教育是我们革命斗争重要组成部分的论点,但列宁一反陈规,既非正面论证,也不是先树靶子,再加痛斥,而是先破后立,在破中立,立中破,极变化之能事。

开端第一句,列宁即提出立论要旨:“国民教育事业是我们目前斗争的组成部分。”第二句突转;“我们能够用十分明显的真理驳斥骗人的谎言。”但接下去,列宁既未进行正面论证,也未指明将驳斥何种谎言。而对资产阶级民主痛加针砭,这表面上看似离题太远,实际上,列宁用的是抄后路的战术,破了资产阶级所谓民主的谎言,也就定了他们骗人的本性,断了他们的后路,使其无可逃遁,再驳他们在教育上的谎言,就如瓮中捉鳖了。列宁从“战争”切入,指出:“战争清楚地表明一小撮财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人民拖入战争。”

战争是少数财阀为自身利益而发动的,被迫拖入战争的广大人民获得的只有苦难。三言两语,即揭示出资产阶级所谓“代表多数人意志”的所谓民主,只不过是一个最大的谎言。

大谎言既破,小谎言也就不在话下了,“在国民教育方面也是这样”一句轻蔑地牵出靶子:“资产阶级国家愈文明,它就愈会撒谎,说学校可以不问政治而为整个社会服务。”对此,列宁也是三枪两箭,一触即破。首先,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思想,“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其次。“现代技术的奇迹成了靠战争发财的资本家屠杀千百万工人和搜括大量财富的手段。”

在如此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资产阶级胡说教育可脱离政治不是谎言又是什么?接着,列宁作一转折,宣称:“我们的学校事业同样是为推翻资产阶级而斗争。……”这既是对首句立论要旨的关键发挥,也用理直气壮的真诚反证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此段结尾,列举“具有资产阶级文化的最有教养的人们”的“怠工”行为,垄断知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公开反对劳动群众的卑劣行为再补一枪,使其谎言原形毕露。

结尾两段,列宁正面论证教育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他充满激情地指出,广大人民通过在革命战争中受到的完备的教育,充分认识了苏维埃政权的实质,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价值,并使他们通过学习,进而“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这正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充分保证。通过论述,教育与革命的关系,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清晰明了,深刻警醒。

除了论述层次富于变化外,本篇语言也很有特色;用词尖锐犀利,充满战斗力,多用判断句和限制词,增强了雄辩的力量。全篇感情充沛,正气凛然,让敌人胆寒,使人民深受鼓舞。

(方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