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我为什么再三申明天然本能的重要,因为有许多教育学者把这个不学而知的本能看得太轻了,以为儿童一定不能由婴孩一下跳到成人的等级。所以,他们总想把儿童期缩短,将成人的知识经验硬装进去。他们以为儿童期是完全白废了的,哪里知道这是真正的教育基础!

举两个理由,证明中国今日为什么应该格外注重本能的教育。第一,如果教育的目的是造成贵族的、专制的国家,那么用这种装进去的方法也就够了,因为学的人多少总可得到一点知识。但如果在民治的共和的国家,那么教育便应该使人人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去做一个真正的民治社会、民治国家的分子。第二,如果在太平时代,这种旧法也未尝不可勉强过去。但在今天变迁、活动的时代,又不能不变迁、不能不活动的时代,就格外应该注重这种本能的教育。因为成人的性情已经固定、很难变迁,儿童的本能却是软的、易变的、可方可圆的,我们可以利用他朝着最新的、最适当的方向走去。

刚才讲过第一层保存传授过去的成绩。第二层使儿童养成改良社会的预备。此刻讲第三层是扩充推广儿童的环境。儿童的环境本来是很小的,不过零碎的家庭生活罢了,一到学校便较家庭扩大了。现在还要使他同各方面联络起来,养成更大的社会环境。

[鉴赏]

约翰·杜威(1859—1952年),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曾来华讲学,他的学说通过胡适等人的传播,在旧中国产生过一定影响。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里所收集的是杜威在华演讲的一部分,本文着重谈以下两个问题:

一、首先必须指出的他的教育观从根本上来说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这种性质在这些讲演中有着鲜明的表现。他认为现在世界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过激主义如同风起云涌”的原因在于“平民没有受切合于生活的教育”、因而产生了“只觉得有劳苦”的情绪。这样的分析完全否定了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对立的存在,而且把平民阶级为了实现自身解放的斗争称之为“过激主义”则更显示出了他的保守的改良主义立场。从这种立场出发,他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在于“实行普及平民教育”,使一般工人在用力之余“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乐趣。”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所宣扬的“平民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要达到阶级的“协作”,以避免“过激主义”的发生。从这种保守的社会历史观和教育观出发,他鼓吹应该以“完善的教育”养成所谓的“真正共和的精神”,并以此来攻击俄国的共和“徒有形式而无精神,遂酿成道德败坏,秩序紊乱”。这就更暴露了他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敌对情绪。

二、杜威在这些讲演中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如,关于平民教育问题,固然杜威宣扬的目的是错误的,但是“实行普及平民教育”本身在客观上能使广大的工人农民具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一国的精神文明无疑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只有贵族子弟有受教育权、而广大的劳动阶级却没有受教育权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而杜威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因时施教的平民教育原则更是具有普泛性的借鉴意义的。又如,关于儿童教育,杜威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注重他们的本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这种教育思想与中国旧教育相比,无疑也是进步的。中国的旧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向儿童强迫灌输“子曰诗云”,因而严重地扼杀了儿童的本能,使他们丧失了自由创造的天性。正如陈独秀所说:“未受教育的人,身体还壮实一点,惟有那班书酸子,一天只知道咿咿唔唔摇头摆脑的读书,走到人前,痴痴呆呆的歪着头,弓着背,勾着腰,无一件灵动中用”。(《近代西洋教育》)杜威提倡的这种儿童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旧教育确实是一个有力的针砭,它对于改造中国的儿童教育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在当时及以后都在中国发生过影响。陶行知所提倡的“乡村教育”、“教学做合一”等就受到了他的这位老师的启发。

(林雨)

【注释】

[1]即贺拉斯·曼。——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