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能迫使工人俯首听命么?——在贵族院讨论通过惩治机器破坏者法案时的演说

死能迫使工人俯首听命么?——在贵族院讨论通过惩治机器破坏者法案时的演说

拜 伦(英国)

(1812年2月27日)

……你们把这些人叫做贱民,放肆、无知而危险的贱民,你们认为似乎只有砍掉它的几个多余的脑袋才能制服这个“Bellua-multorum capitum”[1]……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好多方面都有赖于这种贱民?这些贱民正是在你们田地上耕作、在你们家里伺候、并且组成你们海军和陆军的人……但在这个时候,即成千成百陷入迷途而又惨遭不幸的同胞正在极端困苦与饥饿中挣扎的时候,你们那种远施于国外的仁慈[2],看来现在应该推及国内了。……抛开不谈新法案中显而易见的欠缺公道和完全不切实际,难道你们现在的法典中处死刑的条文还不够多么?……你们打算怎样实施这个新法案?你们能够把全郡都关到监狱里去么?你们是否在每块土地上都装上绞刑架,像挂上稻草人[3]那样绞死活人?既然你们一定要贯彻这项措施,你们是否准备10个人中必杀一个?是否要宣布该郡处于戒严状态,把周围各地都弄得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这些措施,对饥饿待毙走投无路的人民来说,又算得什么?难道那些快要饿死的、在你们的刺刀面前拚命的困苦到极点的人,会被你们的绞架吓退么?当死成为一种解脱时,而看来这是你们所能给他们的唯一解脱,死能够迫使他俯首听命么?

[鉴赏]

拜伦(1788—1848年),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求学时,即开始写爱情诗,而在意大利时期是他诗才最灿烂的时期。他还写过一些戏剧。拜伦游历过欧亚许多国家,回国后积极投入政治斗争。1816年他侨居瑞士与雪莱结为挚友。他同情劳动人民,曾参加英、意、希腊人民的解放斗争,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是在希腊积极从事解放斗争事业的准备工作中度过的。

19世纪初,英国工人在路德的领导下,形成一种全国性的捣毁机器的运动。1812年2月27日,英国国会讨论了惩治机器破坏者法案,会上拜伦为维护工人利益,坚决反对处路德死刑,发表了这篇演说。演说开头“你们把这些人叫做贱民!”这里的“你们”,是指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称“你们”,这就把贵族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与广大工人群众区分了开来,界线分明。所以这里的所谓“贱民”,是“你们”那样叫的,实际并不是贱民。称“放肆、无知而危险的贱民”,说明贵族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群众既仇恨,又害怕,令人似乎看到他们在这样称工人群众的时候是咬牙切齿的。你们认为,说明贵族和资产阶级想通过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制服他们是一厢情愿,只是他们这样“认为”,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我们是否还记得,是包括贵族、资产阶级和拜伦自己都记得这样的事实,即“我们在好多方面都有赖于这种贱民”。下面又转称“你们”,“这些贱民正是在你们田地上耕作、在你们家里伺候,并组成你们海军和陆军的人……”这是说,正是被你们称之为“贱民”的人养活着你们,而且正是这些“贱民”能使维护你们利益的国家机器得以维持,不受外敌侵害。但在这时候,即成千成百陷入迷途而又惨遭不幸的同胞正在极端困苦与饥饿中挣扎的时候,你们那种远施于国外的仁慈,看来现在应该推及国内了。这一句是对照着说的,一方面你们赖于生存和维持政权的“贱民”在“极端困苦与饥饿中挣扎”,一方面你们却去帮助外国对拿破仑的作战。“看来现在应该推及国内了”,意思是说,理应帮助“惨遭不幸的同胞”摆脱“困苦与饥饿”,但你们没有,而且还要惩治他们。

演说词的后半部一口气用了九个设问句和反诘句,这两种句式都属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设问句本是自问自答的句式,但拜伦在这里是活用,和反诘句一样问而不答,而答案自明。不回答的回答,比明确回答还肯定,更有力量,使敌人张口结舌,无以言对;而且更能起到提醒听众注意,引导听众思考,发人深思。

总之,这篇演说词很有特色,一是情绪激昂,完全符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性格;二是由缓而急,步步逼紧的问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义愤,饱含着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反诘中嘎然而止,余意不尽,形成了这篇演说词的独特风格。

(汪德羞)

【注释】

[1]拉丁文“多头的妖魔”。

[2]此处指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对葡萄牙的帮助。

[3]指田里用来吓唬鸟雀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