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美因兹大学的演讲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美因兹大学的演讲

于光远(中国)

(1986年6月4日)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互不相容,是一个几十年历史的老命题。长期以来,不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或者西方的经济学家,都曾经这么认为,虽然他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的评价截然相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们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实行计划经济,而只有市场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是好的,市场经济是不好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是僵化的,对发展国民经济是不利的,因此是不好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起作用,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是好的。尽管他们说的话这么截然相反,但是讲这样的话的前提却是一样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互相排斥的东西。

这样的话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说。

但是这样的话说了一个时期之后,实践证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但在企业内部可以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就是在宏观经济的范围内,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进行有计划的生产或经营,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的作用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作用。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间坚固的界线开始消融。在经济学家中间就开始研究两者结合的问题。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在这方面走得比别的国家远些。这些国家中出现的现象,因此受到经济学家们更多的注意。

中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了世界和中国的情况、研究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之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上得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1984年秋天,在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决定中陈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一种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这种商品经济是有计划地发展的,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调节,因此也被认为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考虑到西方经济学家中间或者西方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完全不受计划调节的,因此在决定中用的是商品经济而不使用市场经济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但是既然商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是在市场上交换的产品,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只是不要有那种的把市场经济视做完全不受计划调节的看法就可以了。既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可以成立,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也可以成立。如果这样的看法可以成立的话,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论问题上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看法就同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成相互完全排斥的东西的最早的看法完全对立起来。

这种看法很可能受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和来自西方经济学家两方面的责难。这种责难的思想根源是对计划性缺乏辩证的了解。计划性的概念不就是对事物的发展能有事先的预见和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吗?如果我们不去设定客观上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而我们不可能有可以达到这样目标的手段,而是采取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我们可以运用的手段来达到我们预期的客观上可以达到的目标,我们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正是唯物辩证法者所理解的有计划的行为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的特性(也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它的客观规律越是理解很深刻,我们对如何有计划地运用可以影响这种经济的手段的知识越丰富、越熟练,我们就越能使这种经济按照我们的计划向前发展。因此在这里要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即这个计划应该是商品经济的计划,应该是市场经济的计划。这种计划应该有更好地适应市场情况的特性,应该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对市场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这种预测是不可能不发生变化的,而是会在一定的幅度内发生变动的,因此我们的计划目标也会是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既然社会主义的计划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计划,就应该抛弃那种以固定的不允许有伸缩性的目标为目标的计划模式。在有了作这样改变的计划模式之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就同市场经济可以是同一的东西了。

在这里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问题,对这多种可能性的尊重是更好地制定计划、使社会主义经济更有计划发展的前提;一种是社会上存在一种与有计划地发展经济相对抗的力量。与有计划地发展经济相对抗的力量的存在当然会影响计划性的程度。因此同这样的力量进行斗争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计划性所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同破坏计划性的力量进行斗争所能取得的成果,在一定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是有一定限度的。要对这种限度有客观的估计,我们的计划才是唯物主义的、有充分科学根据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克服计划工作中主观主义的成分。

…………

我认为关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理论问题的解决,一定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生重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也会发生的影响。不但计划体制要改革,计划的文件的写法也要改革,对这我已向若干个地区提出过建议。这是我最近一个时期内做过的工作,还没有看到我的建议是否被体现在计划文件上面。

[鉴赏]

于光远是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他还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人才学家。

本文是他1986年6月4日在美因兹大学的演讲。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是第七个年头,经济理论提出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二者结合起来,建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于光远在演讲中介绍了这一新经济理论提出的客观背景,因而本演讲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本篇演讲通篇浅显易懂,没有深奥的理论阐述,可谓言简意赅。一开头,他就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互不相容,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命题。”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和西方的经济学家在种种理论上都迥异,但在这一点上都达成了一致。演讲者以淡淡的一句:“这样的话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说”,实质上否定了目前仍持上述观点的理论家。这里,他没有过多地遣词用句,进行大量地驳斥、论证,却成功地一下子赢得了听众的赞同。化神奇于平淡,寓极致于从容,此真不愧为大家风范。

作者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否定市场经济,认定资本主义制度只能引发市场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与此不同,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僵化、死板,对经济发展不利。而在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有“经济计划化”,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产生了巨大作用。中国的经济学家在建设新经济理论的时候,面临的是可能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和来自西方经济学家两方面的双重责难,改革的探索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要有新的勇气和信心。

演讲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间的理论问题,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观念”。这一提出,在当时当世可以说是惊世之语。

于光远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的演讲,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界不可多得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一个重大艰深的理论问题在他的驾驭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知识广博,见解深刻,令听众如沐春风,心神飞越,不禁为之倾倒。在逻辑思维方面,本演讲从评判传统思想、观念入手,层层批驳,详细论证,最终提出自己的结论与见解,观点明确、论证严密,令人信服。

(邹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