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

爱因斯坦(德国)

(1934年)

亲爱的孩子们:

今天我高兴地见到你们,你们是充满阳光和幸福的土地上的幸福的青少年。

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如果你们始终不忘掉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鉴赏]

爱因斯坦(1879—1955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原是德国籍犹太人,1933年因受希特勒迫害而迁居美国。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并与其他科学家一起于1945年研制成第一颗原子弹。1955年4月18日逝世。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都有重要贡献,是现代物理学基础理论之一——相对论的创立者。著有《相对论的意义》、《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等等。

爱因斯坦的这篇演说最早见于1934年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我的世界观》。

这篇演说词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短小,确实太短了,全文总共只有五句话,还不满300字,可是这样的短小并不意味着它缺乏内容,没有货色。相反地,这篇演说与其它如此这般短小的演说相比,它不但不显得干瘪,反而是内容相当串富的。这五句话中不仅交代了听众所处的时代,而且还谆谆地教导听众们,现存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他还要求演讲的对象们,(这是可以推而广之的),“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当然,他还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这短短的五句话,句句有着落,一句表达一层意思,真是无从刊削,字字如玑。

一篇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的演说,除了要有内容丰富、材料确凿新鲜和语言的巧妙运用等特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注意演讲的对象性,以便用有针对性的语气、方式等去达成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交流。相反,如果作“牛弹琴”式的演说,听众便会感到不知所言的茫然,就根本产生不了共鸣和不会收到什么效果,其社会功能也就无从发挥了。而爱因斯坦则似乎是个天才演说家,他深谙此中奥妙,演说从头至尾,他都是以一个富有阅历和权威的长者的身份出现,用叮嘱的语气,十分诚恳地向孩子们讲道理,而且讲得十分亲切,犹如一个慈祥的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的过去那样亲切动人。正因为如此,使人听了心悦诚服,而且产生敬意。

听一次好的演说,何止是心悦诚服?那更是让灵魂接受了一次洗礼。读爱因斯坦的这篇讲话,可以感知一种伟大科学家的高尚灵魂和一种伟大的人格,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他有着一种异常宽阔的胸襟,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浅薄的时代意识。故而,爱因斯坦在他的演说中强调了“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科学是全人类的科学。爱因斯坦深深懂得其中深意而且自觉维护倡导这个。爱因斯坦的灵魂是伟大的,他的演说是他灵魂的外化。他是在用诚挚的真情和高尚的灵魂进行演说。

让我们去用诚挚和灵魂搭起人际沟通的彩桥吧!

(丁赋生 薛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