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俭学会——在北京留法俭学会上的演说词

说俭学会——在北京留法俭学会上的演说词

蔡元培(中国)

(1917年7月15日)

今日为俭学会中演讲会开讲之第一期,鄙人欲先说“俭学会”三字,以为诸君顾名思义之助,虽大半老生常谈,然正以为常谈,故不得不时时谈之耳。

请先说“学”字。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相对,偏重经验一方面。自汉以后,学者偏重读书,如董仲舒治《春秋》,三年不窥园;阳城读书集贤院,昼夜不出户,凡六年,皆为人所艳称。使人以此为学,真古人所谓专己守残者耳。鄙人尝思,一种民族,不能不吸收他族文化,犹之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之空气及饮食,否则不能长进也。我国先秦时代,诸子九流,颇具科学途径,治哲学者有道学,治道德政治之学者有儒家,治论理学者有名家,治法学者有法家,治词学者有纵横家及小说家,治农学者有农家,治理工之学者有墨家,其学说皆有独到之处,足与希腊学者抗衡。其时是否以巴比伦、叙利亚诸国之文化为基本,今日尚未论定也。汉尊儒术,他派渐微。汉末,佛说输入,是为有史以来吸收外族文化之第一期。自汉迄唐,历六百余年,经多数华梵高僧之翻译及研究,而始有千余部之经论,始产出宋明诸儒之道学。盖吸收外族文明而消化之,如是其繁难也。至于今日,为吸收外族文明之第二期。所欲吸收者,为欧洲科学,其科目之繁多,既与印度经论之仅关哲理者不同。其学术之重实验而循秩序,亦非如释典之可以译读而毕业。故当时研究释典而亲历印度者,仅蔡愔、玄奘等数人。而今日留学欧洲者千余人,犹患其少。盖今日我辈之所谓学,其内容与方法,均当有一种狭义之界说,以别于古人泛称之学字也。

学者何以当“俭”?一方面因为易于游学计,一方面实尚有讲德之关系。盖自生理上及伦理上考之,俭胜于奢,历有明证。《吕氏春秋》曰:出则以车,人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极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言奢之为害如此。以今世卫生之道证之,如蔬食主义,如戒烟、戒酒之会,何一非崇俭而黜奢者。至于道德要义,曰自由,曰平等,曰博爱。习于奢者,一衣一食,必求精美,一举一动,辄需什御,一旦境遇变迁,虽普通人所能受者,彼将不胜其若。习于俭者反之。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自由与不自由之别也。

俭者常得大多数之同等,而奢者常得少数。俭者之心理,乐与人同,如齐俗奢,晏平仲示之以俭;蜀俗奢侈,董和躬率以俭,是也。奢之心理,则务与人异,如石崇、王恺,以豪侈相尚。崇以饴澳釜,恺以蜡代薪,是也。北魏高阳王,厚自奉养。李崇谓人曰:高阳一日,胜我千日。明太祖尝谓散骑舍人曰:制一衣五百贯,此农夫数口之家一岁之资也。物产之数,与人类之数有比例,此有所赢,则彼必有所绌,知平等之义者,其忍奢乎?博爱者,由平等而推暨之者也。不承认平等之义者,即不能再望以博爱。稽之历史,好奢之人,常有违反博爱之行为,如王武子所蒸之,常以人乳饮之;孔成饮宴,使女妓各执一器,环列其侧,谓之肉台盘;苻朗当宴会时,唾小儿口中,使含而出,谓之肉唾壶等,皆是也,禹卑宫菲食,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墨翟尚俭而兼爱,近世如俄之陶斯道,屏贵族之奉,而躬耕陇亩,欲毁家以济其采地之农人。惟俭故能博爱,亦惟博爱,则不能不俭也。

20年来,我国学者,耳食一种倒果为因之经济学,反对古代崇俭黜奢之说,至以西洋物质文明之发达,归功于侈麻,如谭复生《仁学》中,即有此说。不知物质之作用,必普及各个阶级之人,而后谡之文明。如汽船、电机、驰道、公园及公开之建筑等皆是。其他供少数富豪挥霍之奢侈品,如巴黎之时装、香槟之美酒,初不在物质文明之内。又我国人常疑法人为世界上最奢靡之民族,不知法国奢靡之习,不过巴黎。近有意大利贝左里尼Prerrolini著《二十世纪之法国人》一书,谓巴黎为世界之都市,其习尚由各国民族辐辏而成之,不得以是概法人。统巴黎以外各省之法人而观之,实为世界最善储蓄之民族,可谓之经济界平民制,以其全国富力,全操于农人及小康家也。国民储蓄之增率,每岁不下于二千兆云云。可知法人之尚俭,而法国良为适于俭学之地点矣。

至于俭学设会,则为推广人数之一作用。日本大学生,常有售报纸、曳人力车以自给者。留学美洲之东亚人,常有为人洗杯盘以筹旅费者。以伦敦生活程度之高,而江西徐子鸿君,常居每周七先令之膳宿舍。个人俭学,本无不可,惟此等艰苦卓绝之行为,不可悬为常格。且如内地之外国语预备学校,外国学校之专班,及此间新设之游艺会、演讲会等,皆非合多数人之力,而不得请悉情形者为之经理,则无自而成立,此设会之所以不可少也。

鄙人所见俭学会之关系如此,如有不然,请诸君教正之。

[鉴赏]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杰出的教育家、学问家,也是杰出的演说家,欣赏本篇即可领略先生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演讲艺术。

开头寥寥数句即道明演说的内容和因由。因为“今日为俭学会中演讲会开讲之第一期,”故“先说‘俭学会’三字,以为诸君顾名思义之助。”发语简洁明确,在“俭学会”而说“俭学会”,一下子抓住了听众。

下面蔡先生出入古今中外,说“学”、说“俭”、说为何“俭学设会”,历历道出,层次井然有序。

先说“学”字。孔子设“学”。“与思相对”,偏重于个人自身经验;自汉以后,学者偏重读书,汉儒董仲舒、阳城刻苦治学,为世所艳称的例子即是证明。但仅以此为“学”是很不够的,蔡先生用一个极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学”须吸收外来文化:“一种民族,不能不吸收他族文化,犹之一人之身,不能不吸化外界之空气及饮食,否则不能长进。”接着,先生从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角度,说明消化吸收外族文化之不易及古今之不同。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学术发达,然年代久远,文献难征,是否与他族文化有勾连汗漫不清。汉末,佛说输入,于是有了“有史以来吸收外族文化的第一期。”自汉迄唐,历六百余年,经历代高僧之勤苦译经,终于产生了宋明诸儒道学。漫长历史时期中,仅输入佛说,吸收外来文化何等不易!但与古相较,“吸取外族文明之第二期”的今日,任务更其繁难。今天所吸收的为欧洲科学,“其科目之繁多,既与印度经论之仅关哲理者不同,”其学术的特点也与译经之事业相异。“学”之内容既广,方法之“重实验而循秩序”,决定了需要大批留学者走出国门。至此,古今“学”之特点及今天留学之必要昭然于心。

次说“学者何以当‘俭’?”先生概括为两方面:二易于游学,一能进德。再考之以生理及伦理,“俭胜于奢,历有明证。前者,《吕氏春秋》之言和当今卫生之道皆可证明。而道德要义包括自由、平等、博爱,俭则与三者无一不合。俭可使人适应各种活动、环境,可获自由;“俭者常得大多数人之同等,而奢者常得少数。”历史上许多事例足以相证,这是俭能够“平等”。“稽稽历史,好奢奢人,常有违反博爱之行为。”“惟俭故能博爱。”以上先做反问。再概括引证,而学者当俭之义毕显。

接着蔡先生对谭复生《仁学》为代表的“倒果为因之经济学”——反对古代崇俭黜奢,将西洋物质文明之发达归功于奢靡的观点,及国人常疑法人为世界上最奢靡之民族的误解进行了驳正,从而使俭学会学生不会产生赴法留学与崇俭有无矛盾的疑问,论述极为严密。

最后谈为何“俭学设会”。蔡先生一语道出。为推广留学生人数。因为个人俭学,太过艰苦,“不可悬为常格。”一些组织人“皆非合多数人之力,而又得谙悉情形者为之经理”,故“此会之所以不可少也。”

在艺术上本篇很有特色,全篇层次清晰,紧扣三字立论,绝无枝蔓。征引丰富史料,选择典型事例加以论证,既显示出渊博的学识,亦使结论坚不可移,增强了说服感染力量。用浅近文言,明洁简练。无疑,这种成就,只有既是学问家又是演说家的人才能达到。

(杨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