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大学学生的训词
张学良(中国)
(1928年9月14日)
现在鄙人在名义上虽然是大学校长,然而我的学问方面,非常的幼稚,尚未受过大学教育。在年龄方面与诸同学相仿,所以,我对于大学校长的位置,很有抱愧的地方。而保安委员会曾以余之地位,推以本大学校长的重任,这不过勉强而已。所以我很不愿与诸同学称为师生,不过同学罢了。所以我更愿常与诸位青年朋友接近,就是我内人亦欲她往东北大学受教。从前我在北京民国大学的时候,每于暇时常与他们一同游戏,各方面都受了许多利益,所以我们很愿嗣后时常到校与诸同学接触。至于校长学生,不过是名义上的问题罢了。
我今天所欲与诸位说的,首先是提倡体育。说起来中国的体育界,大多数不肯注意体育,所以学生多失于软弱。我很希望本校关于体育方面要特别注意,然后用键全之身体好求精妙的学问。所以体育是不可轻忽的。
学问方面更是重要,好的要特别奋勉,劣的要极力改善。现在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中国,诸位同胞都得努力奋救它的危险。况且人才方面又是特别需要呢。
然而中华民国的教育,不像从前为各界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的,所以必须持谨谨慎慎的态度,不要因金钱的引诱,失去了自己的人格,抛开学业而去干涉社会的政治与其他的机关。然而我不是说禁止大家关心政治,是使大家对于国家政治,应说则说,不然则不必去管,最好是安心读书。从前我在学生时代的时期,看见一般学生,对于国家观念非常的热烈,比太阳的热度还要高。至于他们进了社会,良心的温度就慢慢的降低下来。从前他在校讥讽人的话,现在他自己实行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将来处身社会,要本着自己的人格,拿来从前在校里时的热心,来处置社会。拿从前批评旁人的话,来整理社会。人人如此,则社会国家就没有不富强的道理。
方才我说现在中国需要人才,不是指大人物而言,恐怕大人物多了,不但国家不能富强,反要倒乱。所以现在中国,不论哪省,大人物要多,必倒大乱,则人民将不幸矣。我说的人才,是指专门人才而言。他学的是工,就要做工,学的是农,就要做农。不要存着当官的心理。然而现在中国的学生,如果试问他们毕业后的事业,他们都说要为国做大事业,那么岂不是就要开争端了吗?所以专门人才要做专门事业。
普通一般人都说中国人不能认清自己,我以为中国人实自己认得太重了。都要做很大的事,我很希望大家,应做什么做什么,设如中国人都做大事,就没小事的人了,我曾结识一个身在服务行业的人,一身能做许多的事件。然而所做的虽然琐碎,但是他们的态度还非常快乐,就是因为他能坚忍耐劳,努力自己的工作,很能守他的本分,然而现在我们中国,则不然,东省留学欧美的学生,研究农科的也很多,可是我从未看见他们回国以后,还继续研究农业,并且能与老农一同的耕田,大半他们都改变了意志奔官途做官去了,我很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
综之最重要约有两条:(一)自己看守自己的人格。(二)要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自己看守自己的人格,就是方才说的,不要失去自己的人格,被外界引诱昧了良心,做极恶的事,遗害于同胞,要拿批评人的话,来规戒自己。要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就是说自己不要自看的太重,而有害于国家。而国家造就人才并非专造就首领人才,而服从人才也很重要。故因为人的才智有高有低,较聪明能干的人,做大事固然可以的,然而天生中才,虽令他做首领,那岂有不误大事么?昔者文王有臣10人,能治天下,所以领袖人才何必须多。
最后几句话,是诸同学要专心研究,以图用之于来日,造成中国人才,人民中坚,求学事小,国家事大,才不辜负国家兴学的本质,和职员教授的苦心哩。
[鉴赏]
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由张作霖创办于奉天(今沈阳),1928年8月张学良出任校长。9月14日,他以校长的身份向东北大学的学生发表了这篇训词,在表达上,它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一是态度诚恳谦逊。我们知道,一篇演说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须在演讲者与听众之间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而要做到这一点,态度上的诚恳谦逊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本篇在表达上就具有这种真诚的品格,这种真诚的品格突出地表现在演说者对自己与听众关系的认识上。从名义上来说,此时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学生应该是师生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张学良在一开始就强调他们之间是同学关系,而“很不愿与诸同学称为师生”。这种认识显然表现出了张学良的谦逊的态度。但是,这种谦逊并不是忸怩作态、故作姿势,而是非常真挚诚恳的。这种真挚诚恳的态度就反映在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上。他向学生们坦率地承认“我的学问方面,非常的幼稚,尚未受过大学教育”,而“在年龄方面又与诸同学相仿。”这种开诚布公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完全是客观的、清醒的,既没有褒扬过实的浮夸,也没有贬抑过分的虚伪,因而显得非常真诚。这种谦逊而又诚实的态度,从接受角度来说,是更能打消听众与演说者的心理障碍、从而也更易使自己所要表述的内容为听众所接受的。
二是内容有的放矢。实践证明,演说内容只有切合听众的实际、提出听众所关心的问题,才能激发听众的兴趣,才能产生教育和鼓动的力量。本篇演说就是这样。由于听众是东北大学的学生,是未来的专门人才,所以,演说就根据听众实际,着力阐发了有关专门人才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特别需要专门人才去“奋救它的危险”;因此,学生们应该“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自己看守自己的人格”,安心读书,将来好去为国家效力,“他学的是工,就要做工,学的是农,就要做农”,去为国家做专门事业。尽管张学良的有关论述不够严密清晰(如“大家对于国家政治,应说则说”,什么是“应说”的他没有界定),也不够全面科学(如他一概地要求学生去做专门人才,而反对他们“干涉社会的政治”去做“首领人才”),但是,他强调学生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专心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演说对人才问题的论述,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从接受效果来看,它是容易激发学生听众倾听的热情和兴趣,并且也容易使之从中受到启迪的。
(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