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永远住下去
李光耀(新加坡)
(1966年)
目前新马有大约六千个学生在澳洲留学,新加坡留学生约占一千名。新马学生目前共有六千名在英国攻读,其中两千名是来自新加坡的。只要他们学成归来,不管他们本来是新加坡或者是马来西亚的学生,我们都欢迎他们来新加坡,只要他们拥有优异的成绩。
有些马来西亚学生领袖最近从澳洲回来度假,表示以后想来新加坡做事。我对他们说:每月收入在750元或以上的人,不必担扰工作准证的问题,可是,如果你花费了你父兄的大把金钱在澳洲读了好几年书,还没有本事赚到750元,那么你还来新加坡干吗?
最近我读到两篇由一位英国政府的科学顾问Solly Zuckerman爵士所写的学术文章。他解释说:人民的教育程度与国家的总生产有直接的关系。他指出,在尼日利亚一千人中,只有一个人受过12年的学校教育。而他们的国民收人平均每人每年只有64美元。但在美国,一千人中就有300人受过12年的学校教育,而他们的国民收入平均每人每年是2800美元。
在新加坡的人口中(我们且不要计算那四十巴仙21岁以上的人,为了方便估计即将来临的情况,只计算那些在21岁以下的人口),假如我们在一千人中,能够有10个人受过12年的学校教育,这已经是很好了。
我们的国民收入每人每年平均达到330美元,以这样的情形看来,我们实在是不错的。
在新加坡,我们又有一块很贵重的地皮,如果不是为了马来西亚的话,我们就不会获得这块地皮的主权了。
英国人明白这块地皮的价值。他们在塞普鲁斯同恐怖主义作战了许多年。我曾在拉哥斯会见过马卡里奥大主教,我知道到了最后,他还是不能得到塞岛英国基地的土地保有权。我曾听到威尔逊先生告诉马卡里奥大主教说,他在回返伦敦的途中,将经过塞普鲁斯,并且要在那里降陆的。那个军用飞机场是威尔逊先生的领土。
但是在漳宜,三巴旺或实里达飞机场的土地是我们的。法律上规定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是我们的,这一点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
自从去年8月以后,我就希望我们今后能有一段时间,在各方面巩固我们的实力,10年、15年或20年,一直到我们自己能够达到一个更能生存更坚强些的地位。
英国国防部长禧利先生曾说过,这是他在亚洲最大的基地,他将派他们的F—111型飞机在此地停驻,这对于澳洲和其他方面都是有关系的。
这就让我们有相当的时间,在1980年之前,充分地巩固我们自己的实力了——只要我们晓得好好地利用这段时间。
人民的教育水准越高,就有越多高级合格人才来发展近代经济,这个国家就越有机会兴盛起来。
在10年到15年内,当F—111型飞机,停放在漳宜飞机场时,我们就要造就更多人才,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来替国家计划,对将来的出路作更良好的抉择。
简言之,我们将来是否能够成功,就靠我们将来的人才资源是否可以克服我们缺乏的天然资源。
你可能是一个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但是假如你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技术人才来开发,你不会有什么进展的。
在1966年这个新的年头里,我已经下了决心,对我们眼前的处境与立场,要达到一个更加实际,更加实事求是的估计。过去,我们曾经一切都基于长远将来以及最终的必然结局而拟定我们的政策,可是却出了岔子。事实上,我始终坚信,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对的。但是正因为我们那么深思远虑,有些人却无法或不愿如此,以致结果出了乱子。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只好暂且改换方针,要见一步行一步,但同时也牢记情理与历史的必然发展,最后必定还是证明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
澳洲人的优点是坚毅刚强,精力充沛,对于事物的判断,往往以沉毅和旺盛的精神来提出他们的主张。澳洲是一个年轻活跃的国家,可是却常常使人觉得她对于前途的何去何从,还不能作一个明确的决定——正如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我们一样。
我们早已在此落叶生根,而且决心要在此地永远定居下来。要人们背井离乡,把牛羊鸡鸭等家畜和其他一切的身外物都搬上航船,远渡重洋,迁居到一个新的环境去,那是很可怕和非常难堪的一回事。我们的祖先已经经历过这种经验。我丝毫也无意卷起我的行装迁移到一个气候不同的地方去,我是定居在此地的,我要永远住下去。
[鉴赏]
李光耀先生是国际上著名的政治家,他长期担任新加坡总理,在新加坡从英属殖民地而成为独立自主的、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卓越功勋。从这篇演说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及对祖国无限深沉的爱。
在演说中,李光耀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演说一开始,他就热情洋溢地对在澳洲和英国留学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学生说:“只要他们学成归来,不管他们本来是新加坡或者是马来西亚的学生,我们都欢迎他们来新加坡,只要他们拥有优异的成绩。”渴望人才的心情溢于言表。接着他援引一位英国爵士的文章指出教育的重要。爵士认为:人民的教育程度与国家的总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尼日利亚和美国的例子足以证明。然后李光耀用统计数字介绍了新加坡全民教育情况,这与上述爵士提供的尼、美资料相比较,新加坡发展教育的重要不言自明。
李光耀重视教育有着深远的政治目的。新加坡共和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为了获得独立和主权,她历经磨难。新加坡原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1824年沦为英属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二战中被日本战领,1946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59年6月成立新加坡自治邦,1963年参加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退出,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因此,在1966年,共和国成立不久后的演说中,李光耀关注的是新加坡的实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各方面巩固我们的实力”,“一直到我们自己能够达到一个更能生存更坚强的地位。”而要达此目标,必须重视发展教育。李光耀认为:“人民的教育水准越高,就有越多高级人才来发展近代经济,这个国家就越有机会兴盛起来。”针对新加坡的自然条件,他有力地宣称:“我们将来是否能够成功,就靠我们将来的人才资源是否可以克服我们缺乏的天然资源。”李光耀把发展教育与国家命运、前途相联系,使演说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量。而历史已经证明,李光耀的方针是正确的,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现代化国家,与全力发展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李光耀的远见卓识。
李光耀还在演说中表露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一再强调“我们早已在此落叶生根,而且决心要在此地永远定居下来。”“我是定居在此地的,我要永远住下去。”这种对故乡的深情厚意,是建设年轻共和国的原动力,也是发展教育的可靠保证。同时,演说中流露的这种伟大的情感,无论对求学澳洲和英国的学子,还是新加坡国民,都具有极大的激励、感染力量。
本篇演说艺术上语言雅洁流丽。论说时,列举丰富实例,体现了政治家的严谨、务实作风,也增强了说服力。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使演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因此,不失为政治家演说中的成功佳作。
(杨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