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农业景观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一种产物,其演变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力状况的不同而改变的,生产力状况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生产工具、土地资源使用方式、乡村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景观格局、农业景观面积和农业景观中生物多样性等不同形式展现。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根据其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工具以及土地的利用方式来看,我国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随着农业不断地找到新的形态,农业景观的发展形态演变,主要也经历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四个特色鲜明的时间段。
铁质耕具的使用是原始农业发展进入传统农业时期的信号标,机械、人工化肥的研制和运用则开启了现代农业的时代帷幕。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们虽没有规划意识,但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形成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策略。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时期,药水、化肥、除草剂等科技产品的使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平衡等问题。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的先进为保障,使用现代经营模式和人员配置,更加注重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产品的使用,故出现了现代农业景观的风貌特征。
在美丽乡村建设期间,影响农业景观演变的社会发展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土地资源使用方式、人口变迁等。如何处理好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
(1)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导致农业景观不断演变的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农业进步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农业景观面貌,生产力技术越高,农业景观风貌就越丰富。我国从原始农业以石、骨、木等为原始农具到现代以规模化的大型自动化农业机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业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了农业景观的风貌。
(2)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差异化的农业发展时期生产力水平导致了有差别的土地资源使用方式,不同的土地资源使用方式产生不同的农业景观风貌。我国农业土地资源使用方式的演变是不完全连续的变化过程。但是经过长期不断的农业实践,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逐渐增多,从原始农业生产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到现在以人为因素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都极大地丰富了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景观格局和风貌。
(3)人口的变迁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人口向城镇的不断变迁,使人们对农业景观的需求越来越高,长居城市,人们渴望亲近自然,感受乡土的气息。另一方面,人口的变迁也导致乡村人口规模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景观的规模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