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江苏地区农业景观格局现状
江苏地区大部分地域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有一半的地带的低山丘陵植物资源、水资源丰富,部分地区沿海资源众多,种植业分布广泛,农作物主要以一季作物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土豆等。
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影响以及以农作物为主的动植物种类丰富,造成了江苏地区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形式。农业景观在平原地区机械化耕作的背景下显得规整,在丘陵地区高差地带下的弯曲起伏,也有沿海地带的蜿蜒柔美。
在平原地带,农业景观的特征是:水稻或小麦种植在规整的平坦的地形上,农田边界处种植两排至三排行道树带有规律节奏的将农田分割成较为整齐的矩形形状,另外在农田之间,通常会架设高架电线杆,在某些区域显得特别密集,构成竖向景观,与平面化的农田景观相比形成不同的变化。
在丘陵地带,农田景观则呈现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部分丘陵地区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农田按照地形地貌以弧线形的形式向高处层层递上。在多数丘陵地区,农田的形状往往随地形地貌变化而变化,有时呈现方形有时呈现曲形,农作物种类也更加的丰富,由此色彩与形状的变化不同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3.5.1.1 江苏地区农业景观格局形式
总体而言,江苏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景观格局形式有四个类型,农田整体上呈规整的方形或鱼塘、行道树等围合边缘的方形,曲线形的农田与随性种植的景观树,沿着海岸线分散开的滩涂等元素配合出现,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地理状况和历史文化等诸多优势,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地域特色明显,别有风味。
江苏地区总结的农业景观元素对象主要针对农业景观格局元素,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江苏地区农业景观的格局形式,本论文尝试用图解的形式对其格局形式进行表达。利用图解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出许多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理念。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农业景观的各种元素。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元素种类相对稳定,但把这些景观元素组合起来,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却能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格局形式。例如农田受到地形地貌竖向高差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农田形态,这是农业景观格局形式中明显的区别方式。对于农业景观格局形式的图解,将主要依据农田形态进行分类表达。综上,将依据农业景观形态将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划分为四类景观格局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图解。
(1)景观格局形式一:方形稻田,行道树窄林带 这种景观形式主要位于地势辽阔平坦,水源丰富的平原型、平原水网型地带,以水稻、小麦构成的耕地和杨树、榉树、香樟等行道树窄林带构成的主要景观形态,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组成的格网为基本结构,田埂间距大约在25米至30米之间,尺度合适,整个农田的景观形式整齐,具有严谨的秩序感。(图3-43)

图3-43 方形稻田,窄林带行道树景观格局
(2)景观格局形式二:曲线形农田、散布的树丛、规整的鱼塘 这种形式的农业景观主要位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的地域。农业景观的主要结构是稻田和以榉树、杨树等为主的散步树丛,景观形式是不规则的曲线,配合以规整的鱼塘。鱼塘的尺度通常在1000米见方,空间相当开阔。由于农田中只有一种农作物,没有其他复杂的景观要素,也没有农作物色彩上的复杂搭配,这种景观格局形式显得更为简洁清晰。(图3-44)

图3-44 不规则的农田,规则的鱼塘景观肌理
(3)景观格局形式三:长方形或多边形农田,散布的树木 这种农业景观格局形式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有一定高差的区域。由于地形的原因,除了形式随意的农田以及分布其中的树丛,没有存在高度差的景观要素存在。但是,由于农作物种类的多寡所表现出来的色彩差异,农业景观的形态呈现出长方形或多边形的变化。(图3-45)

图3-45 不规则的农田,规则的鱼塘景观肌理
(4)景观格局形式四:曲线形状的农田 与平原地形的方形稻田相对应,在某些丘陵地带或某些沿海地带,曲线形成的有机状农田,以及其中散布的树丛,构成了这种农业景观格局基本的形式,农田的形式并不具体严格,只遵循地势变化这个原则。农作物种植种类主要有水稻、油菜和玉米等,由于秋季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多样的色彩是这些农田像是水彩画上被渲染的色块,呈现随意但是有序的美。(图3-46)

图3-46 曲线形景观格局
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图解之后的格局形式表面都十分简单,但内里却蕴含着丰富的变化,通过有限的农业景观要素的组合以及农田形态的变化营造出自然简洁富有秩序感,多姿多彩的秀美景观,其中景观文化内涵和空间的场所精神也有所体现。
3.5.1.2 江苏地区农业景观格局分类
以平原为主的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其景观格局的分类主要受海拔与地形地貌的影响和控制,从而产生相应的植被土壤和农业景观生态格局。依照海拔的高低、地形地貌的不同,依次可以划分为滨水平原农渔区、缓丘岗台地农林渔区和丘陵岗地林农区。在整个区域中,乡村居住地和交通用地呈散地和穿插分布,为方便分类固未列入其中。
作为占地面积最多的滨水平原农渔区其海拔低往往10米以下,以起伏极小的平地为主。主要以平原和水域为主,景观类型为平原水田、平原旱田、滩涂、湖泊以及养殖水域。该区域内土地平整肥沃,农业生产功能较强,机械化程度高,规模较大。人们利用土地的方式主要以耕地和水产养殖为主,生物多样性不高。区域内农业景观斑块完整、面积较大,各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相对均质,人类活动相对比较多,故景观的优势度低,破碎度高。
缓丘岗台农林渔海拔通常10至50米,主要以岗台地、平畈地、沟岗地和水域为主,景观类型多为岗台农林地、平畈农田、沟岗农田、湖泊和养殖水域,适宜建立农林渔复合生态系统。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较高。农业景观斑块呈现散、细小的特点,相对滨水平原区域人类活动影响减少,故景观优势度和破碎度一般。
丘陵岗地林农区海拔则往往50米以上。该区域主要以丘陵地、岗地以及水域为主,景观类型多分为丘陵高坡林地、丘陵缓坡茶果林地、岗地农林地、溪沟农田、水库以及自然水域,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在缓坡处耕作农田水稻、茶果为辅。区域内农业景观多随地势起伏,斑块呈现带状或点状分布,在该区域人类活动受限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优势度尤其是林地较高,破碎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