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农业景观的价值特征
农业景观是世界上存在范围最广的景观类型。我国农业景观历经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四个主要的阶段。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独特的景观特性。其中农业前景观和原始农业景观阶段是农业景观的基础,主要是原生态的,没有过多人为干扰的自然形成景观阶段;传统农业景观开始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与地的矛盾在这个阶段也不断地被体现出来,但此阶段依然能够实现农业景观的自给自足和自我维持,是一个自然景观向人为农业景观不断过渡的中间阶段;与原始农业景观和传统农业景观相比,现代农业景观的格局就显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它是一个构建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新的农业生产系统体系,景观的异质性更为突出。
农业景观作为一种开发规模较广,形态多样的景观,聚集的重点在于农村和城郊区域范围内。农村是我国主要的生活聚居环境之一,也是自古以来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不仅为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第一生产的生产场所,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这是农业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形式的最特殊属性。农业景观的物质生产性是一种基于周围生产场景而产生的景观形式,其在构成上与城市景观相比,区别在于构筑物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和自然因素成分增多,建筑物与周围广阔的农田或林地有强烈的依存关系。在功能上,农业景观与农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农业物质生产是农村地区劳动输出的主要方式,农业景观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产物可以通过农田回归到自然,重新再利用。与城市景观相比,农业景观的人类干扰强度也较低,有较大面积的农田、相关农业构筑物和田园化的生活方式。
其次,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生活和栖息的场所,维持生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另外,在农业景观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文化也得到了不断地传承,各式各样的农业景观类型体现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天人合一理念。纵观农业景观的发展历程,虽然不同阶段的农业景观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从其体现的价值来看,均包含了生产、生态、文化、传承等功能,是一个复杂的可持续的综合景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