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建设美丽乡村与农业景观融合的有效途径
(1)整体综合规划、城乡统筹、尊重乡村传统风貌 农业景观规划之初必须按照景观元素构成的比例,筛选出适宜各自城乡发展方式和现状的策略。农村村落零散、宅基地空置等问题,也导致农业景观难以整合,难以综合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融合传统耕地和周边未被完全利用的环境,重新组织对土地的利用,从而引导相关产业的集聚,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改善规划和开发。尽管村落都找得到应当被珍视的民俗文化特质,但不一定都具有独具优势的打造意义。每个村落所赋予的时代特征都是一个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农业景观而言,挖掘特殊的文化情感和产业价值是农村改善和优化的基础。
(2)延续农业景观肌理、传统农业景观的风貌、现代农业景观新风貌 乡村的历史发展悠久,农业的历史也是,经历了不断地发展演变,展示了农业景观丰厚的肌理,农业景观的规划要遵循这种激励的演变,设计自然和谐的乡村景观形象。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保护、改善或重塑农业景观风貌的方法。农业景观规划是乡村环境下人与自然的互动,在当地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应该以乡村在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在江苏地区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上,农村地域实施的是将土地的空间梳理、自然地理的人工塑造等工作,耕地规则排列、水利设施配套化,使得原有分散的耕作形式变为集中和规则的现代农业景观形状,从而使得传统的景观肌理得到延续和增强,景观结构简洁化。现今的农业景观规划毫无疑问是将传统景观肌理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前提,促进农业景观的发展和研究。既要保护好传统农业景观肌理,也要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不受影响,增加更多的政策上的保护规范,使得现代农业景观的理念能够落实到农村建设的实施中。
(3)结合供给侧改革、扩展农业景观经济与功能性、增加群众的参与性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时期,农村景观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形式,经济发展的程度差异,影响到的农业景观资源利用方式,人对自然的认知程度也会产生变化。江苏地区的发展状况在全国的前列,一些农村有优厚的经济基础,不免陆续出现自然资源、资金的浪费现象,与其产出与收获不能一致,不如将资金和精力集中于更有效率的景观效果提升方式上。农业景观建设的成果既要取得大部分在地农民的同意也要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只有协调好相关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利益,才能使得农业景观的建设与开发能够顺利地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对于农业景观的开发扩展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领域的重视,更加是站在经济性与功能性的角度改变农村现在的营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