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
从城市发展演进中,可以看出自古希腊自由之城就开始注意将城市与自然处于平衡状态。史莱特的“广亩城市”思想是一种“没有城市的城市,一种新的、半农田式、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农业景观融入城市是人们从古至今不断追求的理想。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这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途径。在古希腊时代自由之城的建设过程中,人们就注重城市发展与大自然之间的平衡发展,将农业景观融入城市的建设当中。一直以来人们一直强调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强调城市与乡村的统一。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融合,将农业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当中是潮流所趋。传统的审美观点是有偏见的,是对农业景观生态价值认识的缺失,是对农业景观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误解,是导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着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农业景观的合理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传统的二元结构下城镇化盲目快速地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活压力大等问题,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业景观运用的重要性。如何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农业景观的运用也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要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发展农业景观,让农业景观有机地融入城市环境当中,改变以往传统农业中只关注土地的生产功能,将人—地—人的和谐共存模式充分发挥,构建稳定和谐的城市—乡村生态系统。
4.2.5.1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意义
首先,农业景观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农业生产性景观,将其融入城镇建设当中,减少拆迁过程中的破坏,从而替代部分现代化钢筋混凝土或植物景观,有效地降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景观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锅端”式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必然会造成农业景观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成本的提高,同时完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城镇化后期景观的维护成本。
其次,将农业景观保留并融入城镇,可发挥农业景观的休闲和科普教育功能。农业景观没有现代城市景观的华丽,但其田园风格、传统民俗、民居建筑等都有自身的美学价值,是城市现代景观无法比拟的另一种神韵。为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城市人群增添一种体验,提供一处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同时,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农业景观的融入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农业的魅力。
第三,农业景观融入城镇,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乡村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在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选择性地保留可以利用的农业景观,如结构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不影响城镇建设的农作物景观等,合理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物种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4.2.5.2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保留与增加,关键在融。在城镇化的规划设计阶段统筹安排城镇化布局,对当地的农业景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整体性为主要保留和增加原则,强调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的过程中景观的整体和谐,以保证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镇化过程中农业景观的融入是为了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类“城市病”,合理利用好原生态的稳定农业景观,为子孙后代创造和保护好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生态系统失衡,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各类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
(3)因地制宜原则 每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都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其原有的农业景观和景观格局也具有地域差异和地域特色,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不能实行千篇一律的保留和增加模式,应充分尊重原有的区域农业景观的构成元素和城镇化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4)协调共生原则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均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新型城镇的景观系统。景观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遵循协调共生的原则,才能维持整个景观系统的稳定。
4.2.5.3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方式
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要通过对原有价值较高可利用的农业景观的保留和保护以及适宜的新农业景观的增加方式来实现。原有农业景观的保留不仅仅意味着农产品的延续,生产方式的继续使用,更是人心灵的归属,对田园生活方式的依靠。
现代城镇化基本是在乡村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的城镇化忽视了原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系统的破坏。农业景观融入城镇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利用价值较高的农业景观的保留和利用上。原有的农业景观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比其他类型的景观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优先选择生物多样性高的原有农业景观进行保留和利用,不仅可以突出当地特色,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减少了城镇化的建设资本和后期养护管理的资本。
在保留原有价值较高的农业景观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种植或者自然演替的方式适当增加农业景观的比例也是农业融入城镇化的一个可取的方式。根据城镇化的整体性规划,适当地增加一些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形成农田、水渠、生物围挡、自然式的防护林带等农业景观作为城市农业景观的补充,与城市景观协调统一,同时又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
4.2.5.4 农业景观融入对城市外围城中村建设的影响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扩张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城中村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已经迫在眉睫。城中村按城市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城市建成区城中村和城市外围城中村。城市建成区城中村较为成熟,基本没有农用土地,农业景观对其影响价值不大。而城市外围城中村对农业景观影响的保护与更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外围城中村往往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受城市用地影响,与外部交通紧邻。区域内土地大部分以传统的村民住宅为主,配有少量的其他建设用地。其中农用土地正不断受到挤压而减少,空间格局混乱,公共配套设施缺乏,造成这类城中村人居环境问题严重,居民生活水平不高。
农业景观的融入对城市外围城中村的改造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其农业景观的价值来确定其改造的模式即:全面性改造模式、整治性改造模式以及维护性改造模式。根据区域内农业景观的价值,对于没有农业景观保留价值的城中村,着重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调整其整体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注重区域内的农业景观的更新,彻底改善区域内环境和质量。对于有一定农业景观价值的城中村,强调整治与保留相结合的措施,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保留原有的农业景观风貌,提高土地利用的价值。对于农业景观保留价值高的城中村,则宜整体保留,尽量保护。对区域内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维护原有风貌特色,增加就业和居住吸引力。改造过程中,以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导向,通过农业景观元素的加工运用、艺术化处理,使该区域的文化、习俗和风貌得以保留与传承,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内生态景观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