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农业景观保护的重要意义

5.2.1 农业景观保护的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作为农业景观的物质载体,作用尤其重要,一旦遭受破坏,农业景观便也无从说起了。与全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相比较,农业景观受人类干扰较低,土地资源使用方式较为粗放。然而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为传统农业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留足时间,农业景观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不断被破坏,同时人口猛增、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均对土地资源产生硕大的压力。工业的发展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空气污染、河流水质变差、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植物死亡等;加之农民普遍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采取了不科学的耕作、垦殖与灌溉模式,造成了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系统衰退等严重后果。由此得知,要想保护好农业景观,需先保护好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

(2)传统乡村空间格局 传统的乡村选址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形成的,适合人类栖息的景观格局。它是经传统农业劳作活动形成的生产者的重要生活休闲场所。受风水传统文化的影响,村落与山水的方位关系往往成为乡村选址的重要依据,如 “天心十字”“面山背水”等。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对乡村进行了大肆开发:众多村落开山采石破坏山体;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水枯竭;溪流泉水逐渐干涸;村落扩张导致大面积农林用地被侵占;过度砍伐树林,自然植被受损严重;重要区域传统植被被新的经济作物代替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渐渐显现,传统乡村的生态格局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保护迫在眉睫。

(3)传统农业格局 传统农业格局的形成,从始至终围绕的主题都是人们对于 “安居乐业”的期盼。传统农业景观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原始的布局结构与自然相融合。但在目前的保护利用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环境,只对某些要素进行了单一的保护,忽略了对当地传统风貌完整性和原真性的保护。

我国凭借悠久的农业历史、农业文化底蕴以及幅员辽阔的耕地面积,结合不同地区特点各异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生产类型。各个农业生产类型具有自己独特的农业肌理、色彩和文化。在农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与气候环境的不同,也形成了和保存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农业景观,如北方的旱地农业景观、南方的圩田农业景观、山区的梯田农业景观、西北地区的砂田农业景观等。(图5-1、图5-2)

图5-1 圩田农业景观

图5-2 梯田农业景观

(4)传统农耕文化 在一些历史村镇中,曾经必不可少的传统生产方式工具和设施如今成了特殊的景观元素和有价值的农耕文化遗产。如在一些地方至今仍然扮演灌溉农田的角色——水车,就可以充分发挥到景观符号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文化习俗同样是农耕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农耕之时,很多农村地区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如社日、鞭春牛、开秧门、新米节、谢神戏等,代表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期望。保护并继承一些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习俗,对于保护农业景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