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静态景观形态与动态景观形态

2.3.2 静态景观形态与动态景观形态

农业景观的静态景观是在当地自然景观的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下,经过人类生产的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的外在表现。自然环境因素的改变是比常规范围小的,而生产生活环境则随着生产力的转变而变化,是乡村静态景观持续在发展的决定因素。如乡村建筑最初的形态是独栋,零星分布的,这些独立的建筑单元不断聚集和发展,形成了带状或者点状聚集的群落,从而形成规模化的农业静态景观。从独栋建筑演化为一定规模的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来看,农业静态景观的发展是一种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从无序到有序,由个体到群体的有意识发展过程。

静态景观形态中的农作物是农业的主要对象,也是农业景观的重要形态组成部分。农作物因本身就具有生命性及周期性,其景观形态也就更为丰富,成为农业景观的主要观赏对象。

动态景观形态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过程。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农业动态景观形态也逐渐演变,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不同的农业阶段其农业生产方式也各不相同,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到传统农业的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再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不断进步,很大程度上更新了农业景观的格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动态生产景观。

同时受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由北向南形成了北方旱地农业景观、南方的圩田农业景观和梯田农业景观。不同类型的地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动态景观形态,如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旱地农业景观因干旱少雨,灌溉成了此区域独特的生产活动,发达的水利灌溉设施和人们的灌溉活动也成了独特的动态景观形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圩田农业景观具有发达的圩田系统,人们在圩田系统内筑堤围堰,蓄水垦殖的过程是本地的特色动态景观形态。华北丘陵、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区分布了梯田农业,这些区域的农业动态景观主要是人们在坡度较大的山地顺应山势修筑梯田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