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景观的关系研究

4.3.4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景观的关系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本质是保护和创新性延续“青山绿水”,即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文化道德素质。主要是以乡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环境的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及资源保育为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以强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的农田与村镇景观的规划与建设,更包括农业生产向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产业转型的致富途径。

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不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乡村的经济基础较弱,一旦不能实现经济收入增长,农民将很难在农村维持生活,更没有条件维护好文化遗产。应从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入手,特别要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农业产业化规划,革新农业生产技术,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传承农业景观底蕴 我国具有独特的农村文化遗产,形式多样,江苏地区更加是这样,即有江南水乡的特质,也有江北广阔的平原农田。现有的农业景观规划方式侧重于美丽乡村的资源开发,对于农业景观来说是一种保护、加强其传统特色,不断地平衡传统农业景观与现代农业景观之间的转型。美丽乡村的发展有助于城乡交流,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融入城市的生活理念,农业景观的规划能够重新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鼓舞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兴趣,促进城乡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上的共同成长。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自然和田园景观,对农业景观格局的更新在社会发展需求上,有了普遍的共识和认同。

(2)农业景观推动美丽乡村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发展,农业产量高速增长,农业景观与乡村生产力发展已经形成了相互推动的关系。在农业景观改善的情况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农业景观是一种成熟的现代产业化农业景观,拥有健康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产出、舒适宜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合理的营造方法。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与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农业景观的功能性、文化性与技术统一,由农业景观推动产业利益综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