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项目的选择是本次评价的基础。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构建的原则,参考大量关于农业景观资源、城乡景观保护的文献资料,结合对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内涵的研究和分析,在对江苏地区农业景观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其规律性和特征性的研究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框架体系的构建:
(1)指标项目的选取要能够体现农业景观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2)为了更好地实施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和措施;
(3)加强农业景观的文化遗产的载体内容;
(4)注重农业景观的现代化、科技化的进程;
(5)考虑当地居民对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意愿。
为方便进行框架构建的研究,本次框架研究先从A(目标层)、B(综合评价层)、C(因素层)、D(因素层)四个层次来编号表达。现拟将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分别构建适宜的框架体系。即A层为农业景观的保护和农业景观的更新。
历史文化遗产是指由于人类长期的居住、耕作,存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农业景观保护的核心内容。故农业景观的保护主要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类指标。其他指标主要以此两大类指标分级。而农业景观的更新主要涉及一定区域内农业及相关产业效益和农业生态环境这两大关键性的指标,这类指标是农业景观更新的核心内容,其他指标以此类大指标分级构建。
通过初步的调查整理研究,其他层级的各类指标所包含的项目指标的选择首先参照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并进一步经过江苏省内风景园林、生态、旅游、环境、国土、规划等相关专家咨询的方法得到预选指标(预选指标尽可能多的能体现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的内容)。现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评价指标及相关的评价因子初稿如下(图6-3)。

图6-3 评价指标初稿
然后根据上表中的指标,笔者设计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向对江苏省内风景园林、生态、旅游、环境、国土、规划等方面的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50位专家进行评价咨询问卷并就指标设置的合理性、重要性进行咨询。按照五级打分的原则(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相对应(5,4,3,2,1)进行打分(图6-4)。根据重要性的评判标准,以3.5分为基点(介于重要与一般之间)的判断标准,认为低于3.5分的不是特别重要,通常予以剔除。

图6-4 重要性调查表
最后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检验发现:“历史职能”“历史价值”“地质、水文、气象”“园林小品”“乡村公共安全”“设施配套”这六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分数较低,所以予以剔除。(表6-1)
表6-1 各项指标重要性判断

续 表

计算说明:各指标的重要性的平均数,公式为
;标准差是各项分数相对于该平均数的差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专家的个数,m为专家所给的重要性的分值。众数为专家所给的每项分数的重复次数最多的分数,众数比表明众数所在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表明意见越是统一。
另外,专家认为既然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内容层级里面都考虑了当地居民意愿这一个重要的公共因素。为了能在评价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切实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民意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和支持性。专家建议把当地居民对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的意愿放到A层。这一建议被笔者采纳。另外、专家认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表述不准确全面,建议改为“现代农业技术”。因为“现代农业技术”包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农业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所以这一建议也被采纳,最终形成了以下的评价项目指标。(图6-5)

图6-5 评价指标终稿
最终相关指标关系及定义如下:
(1)农业景观的保护内容(A1) 主要包含物质文化遗产(B1)和非物质文化遗产(B2)。物质文化遗产(B1)主要指是农业景观的物质空间载体。物质文化遗产C层次级的指标包括自然景观环境(C1)、传统农业生产格局(C2)和传统乡村格局特色(C3)三个方面。
自然景观环境(C1)是指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土地资源、土地风貌。自然景观环境D层次的指标由土壤、水及空气质量(D1);山体、水域自然格局(D2);生物多样性(D3)组成。土壤、水及空气质量(D1)是指区域内环境的基础资源。山体、水域、自然格局(D2)主要指区域内地形地貌形成的自然风光。生物多样性(D3)指区域内动植物群落和种群指数。传统农业生产格局(C2)是由传统农业形成的一种适应自然空间生产格局,土地上显现的日常生活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农耕景观(D4)传统农业风貌(D5)和传统日常生活设施(D6);传统农耕景观(D4)体现长久以来农业发展的历程。传统农业风貌(D5)体现传统农业的肌理与色彩特征。传统日常生活设施(D6)体现与农业相关的日常生活设施风貌。传统乡村格局特色(C3)主要指传统农业劳作活动中而形成的农业生产者的生活场所。包含乡村历史建筑(D7)乡村历史街区(D8);乡村历史建筑(D7)是农业生产者居住的场所提现了文化的内涵。乡村历史街区(D8)是农业生产者聚集的区域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B2)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中流传下来的农耕实践、表演艺术、劳作技能和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劳作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C层次级的指标包括传统生活延续(C4)和民俗文化(C5);传统生活延续(C4)主要指现当地居民构成和相关的社会结构(D9);而民俗文化(C5)主要包括生产方式及工艺(D10)、表演艺术(D11)、民间习俗(D12)这三个方面。
(2)农业景观更新的内容(A2) 主要由农业及相关产业效益(B3)和农业生态环境(B4)两大类组成。农业及相关产业(B3)主要指区域内农业及其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效益。
农业及相关产业C层次级的指标包括现代农业效益(C6)、相关产业效益(C7)公共设施(C8)三个方面。现代农业效益(C6)可以分为现代农业的运营模式(D13)、现代农业生产技术(D14)、现代农业风貌(D15);而相关产业效益(C7)可以分为旅游业效益(D16)和文化的融合效益(D17);另外,公共设施(C8)可以分为交通设施(D18)、旅游设施(D19)和基础设施(D20)。
农业生态环境(B4)主要指区域内与农业景观相关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环境C层级次级的相关指标主要由乡村环境(C9)、生态系统(C10)两个子项组成。其中乡村环境(C9)包含乡村建筑(D21)、乡村公共卫生(D22)和乡村绿化(D23);而生态系统(C10)包括土壤、水资源、空气优化(D24)和生物多样性优化(D25)。
(3)居民对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意愿(A3) 这是一个不能缺少的指标,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对它的调查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因此分该系统构架为A、B两个项目,即包含:居民认知度(B5)居民支持度(B6)和居民满意度(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