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分类保护与更新的规划依据
根据对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内容的相关分析,评价体系的构建,笔者理清了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的核心内容。按照评价体系的评判分值区间来确定保护和更新的核心区域范围、重点区域范围以及一般区域范围,来确定保护与更新的范围划分和相关的网络构建。
以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原则为前提,参考相关的村镇保护规划,以上位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国民经济规划为纲,结合当地人口与社会经济情况的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情况的分类与规划。为接下来进行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与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当地人口与社会经济情况的规划 首先对当地人口状况进行估算,通过查找相关的数据或者人口普查,针对当地人口迁出与迁入的变化情况,估算规划周期内该地区人口的总数量。其次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目标,规划期内该地区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关投资的项目产值的测算。再次确定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针对经济及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相关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明确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以及特色产业,为产业聚集创造基础条件。最后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合理化建议,推进符合市场经济的农民合作社的建设,提出种类、规模等此相关的规划建议。
(2)当地土地利用情况的分类与规划 首先依据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参照乡村用地类型,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土地分类表(表7-1)。其次根据农业景观保护更新的原则,对乡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调整规划,确保对当地有价值的自然环境、传统生产格局、传统乡村特色、传统生活以及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并改善当地的农业及相关产业效益、公共设施和乡村环境。相关规划应在充分考虑现状基础的条件下,本着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乡村的生活气息,并有条件的发展文化旅游。最后,依据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内容,进行功能布局的再调整。对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各个功能进行明确,同时应对相关更新建设用地的问题,使乡村建设有序开展。适当增加广场、公共绿地并预留一些更新发展用地。保留有价值的乡村空间格局,对乡村住宅进行规划调控,在保护的前提下,更新设计要合理,乡村建筑风貌要协调统一,并具有当地特色,适时采用新技术。
表7-1 乡村土地分类表

续 表

注:住房和城乡建筑部
利用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的评价体系,对其指标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其评价体系内的指标项目归属于农业景观里生产、生态以及生活这三大类。笔者从下图(图7-1)得出,生态型为主的农业景观主要包含:土壤、水、空气质量(D1),山体、水域、自然格局(D2)以及生物多样性(D3);生产型为主的农业景观主要包含:传统农耕景观(D4),传统农业风貌(D5),传统日常生活设施(D6),现代农业运营模式(D13),现代农业生产技术(D14),现代农业风貌(D15);以生活型为主的农业景观主要包含:乡村历史建筑(D7),乡村历史街区(D8),现有居民构成和社会结构(D9),生产工艺(D10),表演艺术(D11)、民间习俗(D12),旅游效益(D16),文化的融合效益(D17),交通设施(D18),旅游设施(D19),基础设施(D20),乡村建筑(D21),乡村公共卫生(D22)以及乡村绿化(D23)。
笔者按此分类进行划分,利用农业景观里生产、生态及生活所属的多个因素层指标,有针对性地建立分类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与措施方案,并以此为指导标准,方便相关人员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具体可行的实际操作。

图7-1 评价体系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