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非物质元素

2.4.2 非物质元素

农业景观的非物质元素是由物质元素这个载体体现出来的,是由农业景观的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精神现象体现了农耕文化和乡土人文。主要由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工艺以及乡土饮食文化等方面组成。

2.4.2.1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指在一定区域内或族群中人们所创造出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的人为制度。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农业民俗风情。我国民俗风情主要表现在农事节庆和农事习俗两方面。农事节庆指在各种农事节日(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所举行的特殊农业庆典活动,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如江浙地区的望蚕讯、稻花会,哈尼族的栽秧号以及苗族的吃新节等。农事习俗主要指与农业活动相关的习俗活动,如“种庄稼”“迎春牛”“糊仓”“开秧门”等。这些地方农事习俗反映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场景。

2.4.2.2 宗教信仰

在农业景观里宗教信仰是其对农业及其农事活动精神的追求,它具有农业相关的属性,是一种意识文化形态。在过去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在传统农耕时期,当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解释时,就会认为是神的力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气候、土壤、种子、水等因素往往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灵,如在云南地区景颇族耕作时拜祭风神,哈尼族、傣族在收获的季节祭奠谷神等。另外在农田及其周围的各类寺庙,也成为人们祭拜和感谢的对象。

2.4.2.3 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指农业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利用周边的乡土材料进行的艺术创作,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具有亲传人授的特点。作为农业景观的附属价值产物,其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如使用草席编制的各类动植物形状、使用农作物绘制的立体艺术画、使用当地泥料制作的各种器具、使用藤条制作的各种家具等。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体现了人们淳朴的生活理念,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

2.4.2.4 乡土饮食文化

乡土饮食文化主要指利用农业景观里提供的各类食材,将农产品进行烹饪做出的美味佳肴。如在江浙地区以稻米为主的日常饮食,稻米变成了江浙地区区别北方麦作区的饮食习俗最大特征。特殊节令饮食的习俗,如在元宵节吃汤圆,在端午节吃粽子等。这些乡土饮食文化看似与农业生产无关,但却寄托了当地居民对丰收的祈祷和渴望。此外在江浙地区的酒文化和醋文化也是该地区农业景观非物质元素的体现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