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不同发展类型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7.3.2 不同发展类型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评价相关内容,依据评价分值的权重区间,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设计。依据上一章节笔者所划定的权重分值区间,按照三级区间的分值划分,笔者得出如分数在权重分值一级区间内的生产型因素层,则宜认为是生产型为主的农业景观,其主要有农业4.0模式和产业化农业生产体验模式。分数在权重分值一级区间内的生活型因素层的农业景观,则适合发展农业景观主要有文创模式和创客模式。分数在权重分值一级区间内的生活型因素层的农业景观,其主要是生态示范教育模式。(图7-2)

7.3.2.1 生产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

(1)农业4.0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景观更新为主,保护为辅。纵观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模式,可以将农业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农业1.0模式,实际上是最为基本的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的是人力、畜力进行耕作,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这种模式最为原生态,最大的不足是产量很少,基本仅足以维持家庭供给和少量剩余。农业2.0模式,以大型机械农场的出现为标志,以规模化的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农业3.0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度自动化与机械化的精确生产。而农业4.0模式,是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是高度智能化的农业模式。

图7-2 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从农业3.0模式向农业4.0模式进化,而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相对就落后许多,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发展模式仍旧以农业1.0和2.0为主。落后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降低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阻碍了农业的流通体系,无数优质的农产品难以为世人所知晓所分享。

①模式特征 设备智能化:如今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农业4.0模式也是在物联网大数据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业景观的发展需做到与时俱进,加强科技创新,引入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利用遥感、传感器、智能终端等形成实时的海量数据,推进农机作业在线化、数据化、精准化。同时,智慧农业系统可以轻松地实时进行农耕调控。如大棚里面安装了传感器,可以在植物需要透气的时候自动揭开大棚上的卷膜;有了病虫害,大棚的抽样防治病害装置会放出臭氧杀菌;缺水了,智能灌溉系统会自动开启浇灌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更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随着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变化,劳动的成果也会由依靠农药等生产出的相对不健康的农产品,转变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无公害产品。

农业精细化:农业4.0模式中高智能的引入使得农业的粗放管理变为了精准管护,这是一种基于变异的田间管理手段,农田中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不再被认为是均一的,不再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而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这也称之为精细农业。对各个生产地块进行划片分区,并根据土地不同划分其生产功能,采用种养殖日志的形式对各个地块的生产进行详细记录,利用互联网进行精细农业操作。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和节约水资源;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农作物的物质营养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产业融合化:依托智能化管理,现代农业走上了规模化、特色化、科技化、生态化的道路,农业早已不受限于单一的产业发展,而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向电子商务、生态旅游迈进,实现了三产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

②主要设施 智慧农场:智慧农场由一系列的高端智能装备对农场进行全方位科学化的管理。其中代表性的便是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全程智能监控、调节作物生长中所需养分、水分、温湿度,使生产不受气候、地域等影响,产量高、品质好,并实现从种植到产品的全程可追溯。

循环农业体系:通过高科技的引入,可以实现科学地推动资源利用的节约化、清洁化、循环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产业化农业生产体验模式 这是一种,保护与更新兼顾的农业景观建设模式。回归乡村、回归农业,也已成为一种需求、一种时尚,而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这种需求会愈加强烈。农业景观的开发不应背弃其生产为主的初衷,产业化农业生产体验模式便是在构建“生产—科研—孵化—培育—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全产业链的同时大力倡导休闲农业体验活动。体验式的农业使人们吃上新鲜的绿色食品,满足了市民回归自然的愿望;二是促进了城乡的融合互动,使城市的人流、资金与信息均汇聚到乡村来;三是可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实现城乡居民双赢、多赢,对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①模式特征 在保护当地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经营,并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人们体验农业生活,达到休闲、观光、娱乐为目的。亲身体验性是该模式最大的特征。

②主要设施 开放式农场:面向公众开放农作物的种植示范基地,包含传统农作物生产示范区和现代农作物生产示范区。通过创建这种开放式的农场,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体验过程。

种植示范区:种植示范区可以分为农田种植和温室种植两种主要形式,以蔬果种植和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人们可以亲眼见证到植物的健康有机生长过程、高水平的生产体系和系统化的基地管理。同时可以开发采摘、种菜等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系列活动,丰富游客的体验。

农事体验区:主要分为传统农业生产的农事体验活动,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事体验活动。在传统示范区,让参观者参与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使其了解传统农作物的习性,传统的生产工艺等知识,感受到当地传统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的魅力。在现代示范区,参观者可以在农事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通过这些示范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参与农业的平台。此外、在特色农艺方面,开展DIY体验,以酿酒、制作果酱果酒,制作传统农耕艺术品为特征。

游览加工区:加工物流园实现规划区内的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仓储,根据实际产业布局,设置流水线参观区域,面向游客开放参观,让消费者看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对食品安全更为放心。通过游客的口口相传,塑造了农产品的良好口碑,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7.3.2.2 生活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

(1)文创模式 文创农业景观是一种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模式,主要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把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从而开发、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提升、丰富传统农业价值的一种新兴业态。

①模式特征 文创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一种将科技、文化等要素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资源及文化资源等整合起来,提高其文化层次,以进一步地拓展农业生产的功能,增加农业景观的艺术含量,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②主要设施 包含了文创农业景观、文创农产品、文创农业工艺品、文创农业技术展示、文创节事活动体验等多方面。主要分为了专业型和综合型两大类开发模式,其中专业型文创农业景观是单纯的以文化创意农产品、工艺品、农业技术等为加工、销售、展示的文创农业项目,如专门的文创农场、文创工艺品坊等;综合型文创农业景观则是将各种文化元素与农业休闲旅游结合,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文创主题农庄、文创亲子农园、文创现代农业景观示范园等。(图7-3)

图7-3 文创农业景观模式

文创农业景观:主要采取种植、装饰等方法,以传统农业要素作为基本素材,通过与文化要素相融合,从而为游客提供具备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一种景观性文创农业产品。主要体现在农业大地景观、农业园艺小品等方面。

文创农产品:主要是将传统农产品加以美学、文化等方面的包装与创新,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体验需求。创意农产品不仅让消费者可以吃出健康,提高使用的精神享受,还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创造更多价值。

文创农业工艺品:将废弃掉的秸秆、农产品等通过传统艺术、工艺等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作成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工艺品。经过调查当今社会对这类富有文化气息的农业工艺品需求较大。这类农业工艺品不但有特色、有创意、且环保,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附加值,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农业价值偏低的局面。

文创农业技术展示:是创意开发高科技、新技术,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品质,并将这些技术以一种可以参观和欣赏的形式呈现给人们的一种文创农业产品形式。它可以是一种模型、一种多媒体展示窗口或者一种体验活动等。

文创农业节事活动体验:是将农业、农事文化资源与游乐、欣赏、营销等相结合的一种文创农业产品。它可以是一种文艺演出,也可以是一种活动、游戏体验,以此来不断丰富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提高其精神享受和增强当地农业产品的价值。

中国“文治教化”的思想源远流长,江苏地区也是集金陵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徐淮文化、齐鲁文化、徽州文化等多样性文化发展的文化大省。随着江苏地区农业悠久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还有“吴越文化”“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财富之区”等,这些历史元素均可以作为发展江苏地区文化特色及相关产业的基石,历史文化的注入可以使江苏农业景观更富有地域特色,为当地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模式。

(2)创客模式 这是一种以更新为主,保护为辅的农业景观模式。针对乡村民居的局限性,如果只是停留在农家乐、休闲农庄这样的模式,农业景观的运营也会停滞不前,农业景观的发展缺少不了新鲜血液的注入,这就需要乡村创客去革新农业景观相关的产品。创客模式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建立的一种新的供求关系,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农业景观的建设中,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把农田生产、旅游休闲、自主创业、投资理财重新整合为一体。农民、创客、游客、投资人互相作用,营造多样化的生产、服务模式。

传统的创业依赖于城市优越的区位提供给他们人脉,资金等。“互联网+”就是一种创造新型供求关系的技术,它把创业者的需求和乡村农业的供给连接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创业者来说城市的区位优势被削弱,乡村农业在环境和价格方面有着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新时代的反城市化进程。“回归农业”绝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而是在现阶段,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让创意的源泉照亮乡村农业的前行之路,实现农业景观的健康、富裕、文明、和谐发展。乡村创客可以是大学生创业群体、返乡创业人士,也可以是创业的企业家、追求生活情调的艺术家、小资的文艺群体,他们是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休闲农庄、艺术工作室、酒吧、咖啡馆这样的一些文创休闲产物都会提升农业景观的魅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为创业者的介入,使得农民的角色得以改变,可以与创业者构建雇佣关系,形成产业链;当地居民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变成一名服务者从事配套服务业,减轻了由于农产品价格与供需绑定产生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改变了现有农民的盈利模式。创客由于更为理解现代都市人群的消费倾向,其对农业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理解与定位会更为精准、有新意,能够进一步推动农业产品的时代化。其次,互联网载体的介入使得产业与现代社会接轨变得更为轻松,无论是产品的更新还是品牌的宣传,都会更加方便迅捷。另外,以此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必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了农业景观的更新。

7.3.2.3 生态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

生态示范教育模式 这是以农业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更新的一种发展模式。农业需要思考和规划如何转型升级,跟上时代的脚步,建立起未来的竞争力。作为资源最多的产业,它的发展应该是多方向、多维度的,才能不辜负其丰富的资源。农业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而与自然接触太少正是现代城市居民共有的遗憾,农业是提供体验最为恰当的产业,也是自然生态教育最合适的来源,是生态系统最佳的户外教室,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

①模式特征 借由丰富农业作物各阶段栽培过程、生态循环的各个过程,提供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态示范及科普教育的学习机会。同时对于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唤起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愿望。

②主要设施 生态博物馆:这一理念最早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生态(ecology)和博物馆(museum)和合成语。其基本观点就是:文化遗产应尽量在原状地保存。它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这种将保护地域文化和生态的一系列方法称为生态博物馆模式。它是文化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生态博物馆也是农业景观保护的有效途径。为了保护农业景观的原生价值,江苏省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推广“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方式。生态博物馆往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 “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这种保护模式恪守了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多样性原则,重视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公共安全;使参观者获得充满差异的体验感受。

生态农业体验自助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作为休闲体验的一部分。活动策划上,可以有单纯的某个阶段体验,也可以有完整的全部体验。可以让人们在亲自参加农事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感觉,同时更为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减少浪费行为。

生态放养区:生态放养区以保护为核心,以科普、科研等为主要功能。在生态涵养区内,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满足动植物生长等需求,形成丰富的物种体系。对参观者进行科普教育,使游客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性。区内创建相关科研基地或科研中心,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在保护区周边融入保护体验项目,丰富其休闲活动资源。

高科技生态示范区:立足生态农业旅游,整合资源技术实力,引入科技农业生产理念,打造以生态农业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农业新技术展示为亮点,零碳农业生活体验为特色的全国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新型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清洁能源、生物质能循环利用为核心,植物种植、展示为形象窗口,形成高科技生态示范板块。

生态教育基地:教育旅游作为旅游业与教育产业的结合,在我国已悄然蓬勃兴起。面对着我国巨大的、亟待开发的旅游市场,打造“教育旅游”品牌,向旅客提供一个高品位的旅游环境是旅游行业的共同任务。抓住生态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开展产学研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为其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