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分类更新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7.2.3 分类更新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7.2.3.1 生态为主型农业景观更新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水质量的优化方法及措施

①空气质量的优化 多种植以本土植物为主的植物,扩大绿地覆盖面积,建立绿色廊道,通过植物的净化作用以及廊道的气流引导作用,达到优化局部小空间的空气质量。在规划制定时,设立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尽量减少过多的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倡导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柴薪的燃烧。可利用农业废料、人和动物粪便等发酵生成沼气,不仅能够供应厨房做饭的日常需求,盈余的能量还可用于照明系统,在减少空气污染的同时节约了能源。

②土壤质量的优化 土壤是决定农业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然而人们为了追求高产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制剂,打破了土壤中有机元素的平衡,土壤出现板结、盐碱化等。实行低碳农业,采用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保护性土壤耕作技术和合理轮作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土壤资源,可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良性循环,构成立体养殖结构,动物粪便产生的沼肥,可用于改良土壤,同时降低了农作物种植成本,保持了生态的平衡。对基质差的土壤应及时施肥、改良;并采用轮作和间作的耕作方式。

③水质量的优化 水质量的优化应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改善整体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另外,通过对地下水资源攫取的控制来保证水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优化方法及措施

①单一的农田景观及建设中的乡村 对于单一的农田景观,若想增加其生物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可以通过增加林地斑块、湖泊池塘斑块或自然植被等方式。严格控制乡村用地性质,结合不同的景观类型进行综合考虑,如草地、农田、树林、建筑和水体的数目及面积等。

②多样性的农田景观及建设中的乡村 对于多样性的农田景观及建设中的乡村,在农业景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分布现状,划定生态廊道格局与景观生态格局,设置生态功能区、保育功能区、环境敏感区等来优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当地景观中主要的廊道系统,道路,沟渠,河流和防护林带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提供物种源和生物的栖息地。应采用不同手段,如加大廊道的绿化力度,增加廊道的宽度等,改造不能满足生态功能要求的廊道,与其周边的斑块,基质有机地连接。在对农作物的种群进行选择时,应考虑到不同作物群体的生长习性,按照科学的比例及颜色合理配置,采取间混套作、农林混合、多种群轮作、立体种植等多种措施,提高农田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其生物多样性。

7.2.3.2 生产为主型农业景观更新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现代农业运营模式的更新 现代农业运营模式不再如过去一样模式单一,而是向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健康等甚至更加多元化融合的运营方向发展。结合当地实际,寻找到符合当地的创新农业运营模式,是增强当地吸引力、增加经济收益、运营成功的关键所在。

(2)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更新 随着生物技术的更新,新品种作物有了优良的抗性,作物生产的周期也发生了改变,果实也更富色泽、更美味、更高产;基因技术的导入使得农作物形式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变,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农田一年四季都生机勃勃。

②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更新 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现代种植技术与现代养殖技术两大方面。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如大棚、滴灌技术的应用使农作物的培育脱离了地域和气候的限制;同时现代农业的种养模式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机械技术使得地形地貌、水利工程的调整修建更为方便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价值。人们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和景观审美情趣改变着农业地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景色。

③农业现代管理技术的更新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有利于在有限土地上达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工作,例如,大棚内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并实时增降温、加湿换气、补光等,使大棚内的环境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状态。能更加科学的对资源加以利用,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农畜产品。

⑤农业现代加工技术的更新 过去农产品的加工基本都依靠手工,效率比较低下而且质量很难达到统一水准,农产品加工技术使得这一工作程序化、流水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加工农产品的产量,也使农产品的利用率得以提升,加工出来的农产品也更为卫生、无污染。

(3)现代农业风貌的更新 现代农业风貌的更新即为现代农业肌理与现代农业色彩的更新,是对农业地域景观特色的挖掘、利用与表现。将这样的特色元素运用在景观表达上,提高了当地现代农业风貌的独特性和辨识度,赋予了农业景观以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①农田肌理的更新方法及措施 农田斑块的更新:在保留原有特色肌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依照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朝向、位置等,创建富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格局,突出当地的特色。农田规划时应注意农田斑块大小的层次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整体,并注重农田的基质更新,及时对基质差的土壤进行施肥、改良等措施,多采用轮作和间作的耕作方式。另外,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介入,使现代农田肌理更为丰富,形式多样。

农田廊道的更新:依据景观规划的需要,对尺度与交通功能无法满足景观、使用需求的廊道进行拓宽、修缮;在满足农业景观与生产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可采用直线、曲线等多种廊道形式相结合。

②农业色彩的更新方法及措施 以大地为背景,以农作物、乡土植物等自然元素为基础,充分利用农作物的季节性特征,在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其附属价值。对农田进行大面积的构图及色彩运用,使其产生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而增加农田景观的魅力。

7.2.3.3 生活为主型农业景观更新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相关产业效益更新 随着农业与其他产业越来越密切的融合,如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形式如农业科技园、现代生态农场、教育旅游农庄、花卉植物园等,它们的出现促进了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

①旅游业效益 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特色手工商品的繁荣发展大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②文化的融合效益 农业与文化相互融合发展,使原本闭塞的乡村与外界开始有了更加频繁的交流,随着社会文化的交流,文化的融合势必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的发展。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邻里关系、文明礼仪也会进一步提高。

(2)乡村环境更新

①乡村建筑的更新 乡村建筑的更新,应当适当地加入一些新功能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将已经毁坏的古建筑的外貌尽量修葺成为以前的样子,避免盲目地拆除和彻底地改造;建筑立面的整治,应以传统建筑为基础,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和符号。当无法修缮的危房遇到不满足消防、日照间距的情况时,应进行大规模的整体改造、重新翻建。需对与整体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进行外部更新与内部改造;对与传统风貌产生严重冲突的建筑物,应予以拆除。

②乡村公共卫生的优化 由于卫生环境意识的不足,村落内往往缺乏配套的环卫设施,乡村公共卫生条件亟须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的优化,首先需要建立垃圾回收站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从而减少村落内垃圾就地填埋和随意堆放的现象。其次,对于有发展农业旅游的村落,公共卫生间的合理布置对良好卫生环境的维护是尤为重要的。实际调研发现许多村落配有足够的垃圾收集、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但由于村民保护意识不够,这些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维护而多处于脏乱差的废弃状态,因而村落需要建立公共卫生的日常维护机制,必要的情况下建立卫生负责小组和保洁小组,良好的公共卫生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大家长期共同维护。同时规划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体系,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③乡村绿化的提升 乡村绿化作为农业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利用现有植被、水系等资源,结合当地居民的活动需求,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娱乐休闲、健身交流的场所,营造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休闲景象。对于现状基础及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应该有计划、有侧重地开展乡村绿化建设,形成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丰富植物景观层次性、多样性。对于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在绿化设计过程应注重植物搭配造景,并服务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好农田林网、背景林等,充分发挥其生态保障功能。 对于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落,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为重点,绿化设计应注重景观美学效果和生态效益,打造生态园林型的“美丽乡村”。

(3)公共设施更新

①交通设施的更新 乡村交通设施的分布应按照用途的不同进行设置。机动车道应使用较高的建设标准,重点的路段通过路拱、瓶颈、抬高交叉口等方式限制车速,尽量不应穿越村庄,保障步行者安全,避免对村民的生活造成较大干扰;乡村内部交通采用步行、自行车、低速环保型车为主,必要时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增设座椅、自行车以及汽车停车点,慢行系统道路应着重强调乡土特色、生态特点、传统风貌和环境氛围。

乡村对外车行交通:道路主要对过境交通进行调整,减少对乡村核心区的影响;其中对外交通道路的宽度应在6~8米左右,路面以硬质路面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引导标志。

乡村内部车行交通:此类道路宽度集中在4~6米左右,规划主次车行交通,形成回路系统,尽量减少车辆对乡村核心区域的影响。

乡村内部巷道:此类宽度应为1.5~2米,路面为青石板路面或卵石铺地,乡村内部的道路系统完善,以步行为主。方便拉近人们与乡村田园、农耕风貌的距离。

农田交通:此类道路位于农田斑块之间,多为农田劳作通行使用,基本只供农田劳作者和劳作机械通行,农田交通需以此为基础开展规划建设。

②旅游设施的更新 农业旅游的景点应结合当地风俗文化、产业特点,以较为紧密的距离形成相互关联的景点群。同时应注重加强活动的参与性,形成农业旅游的特色。旅游餐饮方面应尽量采用本地农产品,尤其应偏向于绿色有机的食品,打造“生态、健康”的主题,突出当地的乡土特色,与城市的饮食形成明显的区别。与此同时,可以与当地的建筑风格相结合,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环境。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应充分利用自身住宅优势,以农家住宿的形式接待,在降低发展旅游的建设成本、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的同时,让城市居民对农家生活有更彻底地体验,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

③基础设施的更新 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供气供热、环卫、防灾等基础设施的更新。给排水设施的完善,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可直接将污水管网连入市政管网体系,没有条件的乡村可通过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收集处理后再加以排放;雨污分流方面应加强排水沟和污水沟的建设,改变无组织、无序的排水现状。

电力电信设施主要位于主路和公共空间,方便村民夜间出行,提高安全性。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电力电信设施全覆盖。供气供热方面应对管线及设施进行统一布线、维修,这是居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出于集体安全的需要;同时能够大量减少煤炭、秸秆等的燃烧,对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贡献。环卫设施应采用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提倡生活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受条件限制采用填埋焚烧方式的村庄,应尽量远离人畜饮水源,选择在村落的下风向进行,同时确保污水不会污染水系。

防灾是传统村落最重要的任务。应做到如下几点:每户村民、公用空间配备灭火器,主要街道、公共空间上设有消防栓,定期检查更换消防设施;自然水源保护好,可作为消防用水;自然水源过远时需要新建蓄水池,以满足消防需求;大的公共空间分布及规划应充分考虑灾难发生时人们避难的需求;对于消防车可进入的村落,规划时留好消防通道,平时确保消防通道的通常;如山路曲折,消防车不易进入,应在村内设小型消防室,配备消防器具;最重要的是提高村民的防灾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普及消防、避灾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