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调查内容

3.3.3 调查内容

根据农业景观的定义及农业景观构成元素的内容,此次江苏地区农业景观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作物元素、建筑构筑物、农业景观色彩、农业景观肌理和农业景观格局形式、农田耕作方式等元素,同时特色乡村聚落、民居、宗祠、私家园林、其他特色建筑等乡村建筑、稻田、水系、菜园、林地、苗圃、风水树、竹林、山水鱼塘等乡村生态环境、劳作方式、乡土民俗等乡村文化、历史典故、名人等人文文化以及贸易、生产劳动等都是需要调研的内容。

3.3.3.1 农作物元素

江苏地区的农作物种类繁多,大面积种植的主要粮食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为棉花、油料和蔬菜等,实行稻麦两熟,也可进行双季稻种植,复种指数平均在200%左右。

图3-1 水稻

图3-2 冬小麦

水稻:水稻是一年生禾本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图3-1)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高。江苏地区水稻分布:江苏地区的水稻全区都在种植,相当广泛。

小麦: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也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约有4500年的历史。小麦是温带性旱地作物,品种较多、耐旱、适应性强,江苏地区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苏北与苏中地区。江苏地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图3-2)

玉米:属于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图3-3)

棉花:我国是世界主要棉产国之一。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居经济作物之首,约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1/3左右。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国防、化工、医药等工业也离不开棉花,棉秆可造纸,棉籽可榨油,棉籽饼是优质饲料。江苏地区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较高,劳动力充足,运输条件便利。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

油菜: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要求不严,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

大豆: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因为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旺季需要干燥为宜,适宜在江苏地区夏天种植,秋天收获,因为短日照强。

茶叶: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图3-4)江苏主要分布在苏南低山丘陵区域。

图3-3 玉米

图3-4 茶树

3.3.3.2 建筑构筑物

江苏地区农业环境中的构筑物种类主要包括村庄特色村居、灌溉水渠和高架电线杆,小型库房和设备安装装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分布也很广泛,几乎农田中都散布着,是江苏地区农业景观调查的部分内容。(图3-5、图3-6、图3-7、图3-8)

图3-5 溧阳李家庄灌溉水渠

图3-6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焦溪村稻田

图3-7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新正村出水闸

图3-8 苏州市相城区莲花岛桥梁

3.3.3.3 农业景观色彩

农业景观主要的色彩元素由农作物组成,不同农作物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从而使农业景观不断产生变化,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图3-9、图3-10)

图3-9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剁镇孟连村油菜花田

图3-10 江苏省无锡江阴维常村秋天的稻田

3.3.3.4 农业景观肌理

农业景观肌理合适的尺度一般在几十米左右不等,是其视觉感受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农业景观肌理会因为地理地貌、谷物和收割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苏北平原地带较为平坦,稻田收割的时候肌理较为整齐笔直;(图3-11、图3-12)苏南丘陵地带有农作物也有林地,会形成有高差和颜色差的肌理。

图3-11 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镇祝场村规整农田

图3-12 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镇祝场村行道树

3.3.3.5 农业景观格局

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农田的种植形式和构成形式都会有所不同,由此形成差异化的景观格局形式。江苏地区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少量滩涂,地势起伏不会很悬殊,形成的景观格局形式非常多元化,有规整的也有起伏变化的,起伏的部分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景观格局形式因地域不尽相同。(图3-13、图3-14)

图3-13 常州市金坛西华村规整农田

图3-14 溧阳李家庄鼠尾草田

3.3.3.6 农业景观智能化程度

农业景观智能化即根据以农作物为主的植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利用现代农业设施进行四季恒定的环境控制,使其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使农业的生产具有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农业产品长年生产,均衡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定时间内,不同程度的农业景观智能化对收集环境里光、热、水、气、肥,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智能化处理后对景观的设计形成不同的影响。农业景观智能化程度很大意义上反映着当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景观的建设水平。目前,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智能化仍处于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