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古代园林是以农业景观为原型,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这两大功能。如古埃及的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在模仿本国的农业景观的基础上,利用农田、果园、水渠等农业景观元素而发展起来的。中世纪的西欧园林(修道院庭院和城堡庭院)也是以实用性为主,由于精心的管理其作物产量远比普通的周边农田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式园林和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则呈现出艺术化的农业景观。如宏伟壮丽的法国凡尔赛园林的东北角中也有一处占地9公顷提供国王食物需求的国王菜园。到了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则体现了对农业景观的模仿,这些风景园占地面积很大,有休闲观赏与生产的双重功能。从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西方园林中的花坛、水渠、喷泉、草地树丛等元素,园林的布置方式等都源自农业景观的模仿和再现,故其与农业景观的联系一直比较密切。
1.3.1.1 国外农业景观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脉络
对于农业景观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国外起步比较早,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在农业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利用方面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研究的开始大多是以本国的农业发展为基础,从视觉和美学等角度出发,在本国农业景观的基础上结合人们对美的需求,逐渐实现对农业景观的利用。
欧洲的园林景观多以田园风格、乡村景色为主,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欧洲的园林景观设计也得到了新的启发,但依然是在体现农业景观和乡村价值的基础上形成风景如画的景观,也就是当时比较有名的“风景如画”运动。这个运动也得到了英国很多规划设计师的支持,如著名的约翰·纳什,不仅是此运动在英国的领导人,同时在做规划设计的同时,将农业景观和风貌运用到设计中去,使农业景观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景色如画的乡村景观格局。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霍华德(E.Howard)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也提出了农业景观的重要性,提倡将农业景观引入到城市建设之中,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雏形。在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瑞士和日本相继出现了社区支持农业(CSA),且在80 年代美国开始兴起。这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模式,强调解决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生产采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当地消费者预先垫付生产者相关费用,并与生产者共同承担相关的自然风险,共享农产品收益,从而形成良性互动。1978年澳大利亚学者比尔·默立森提出了永续农业。永续农业的基本原则是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确保系统能够自给自足,其设计理念不仅包含生态、农艺、园艺、建筑及规划,还考虑到运营管理、财务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以生态的视角来解析农业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其农业策略与规划方法在世界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有:①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分区规划设计。②以产量和稳定性为目标,建立以植物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系统。③以能量高效利用为核心,进行建筑物与相关要素的整体节能设计。④以农产品就近供给为目标,建立配套和谐的社区系统。目前永续农业相关项目已在澳大利亚等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至20世纪末,全球已有近4 000多个永续农业项目,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例如在永续农业理念指导下德国勃兰登堡州军事基地上的ZEGG生态村建设项目,利用分区规划设计、土地生态修复工程、农作物有机种植以及废水生物净化等设施的建立,使其最终形成了农产品自给自足、社区内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和谐社区,并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了Agenda21奖和GEN- Europe的Ecovillage Excellence奖。
美国学者Rosalind Creasy在1982年提出了《可食地景完全指南》。这是一条把农业景观引入都市的生态新道路,从美学的角度来定义农作物的视觉审美效果,把农作物与装饰园艺植物混合种植,从而拓宽了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把农作物种植延伸至城市相关的开放空间。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众多都市农业景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英国学者安德烈·维翁和卡特林·波尔的研究理论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CPUL),加拿大农业学家 Mustafa Koc 和 MacRae R的《消除城市饥饿—建设可持续的城市食物体系》,人类生存计划组织撰写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一览》等。
虽然国外在对农业景观的系统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早,内容也比较多,但由于不同的国家研究背景及重点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其中最多被接受和采纳的是关于农业景观的生态学研究,从生态学和农业生产的角度,提出了农业景观的廊道、斑块和基质理论,以生态学规划设计理论为基础,从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提出农业景观的诸如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美学功能等各项景观功能,最终达到维持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该理论的成功在于不仅看到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同时将农业景观的美学功能、生活动能等各种功能价值最大化的挖掘和利用,并根据农村地区相应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农业景观的综合价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1.3.1.2 国外农业景观的设计方法
国外在农业景观的设计方法上也是不断地进步和更新,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将地理学、航空摄影测量学等相关学科引入到农业景观的研究当中。现在主要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以及GIS等软件的开发利用,也将农业景观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经验和定性研究向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动态研究方向推动,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农田、水系、道路、山脉、村落、农作物等农业景观变迁的原因并合理地利用。在这方面的研究,北美的学者与欧洲的学者注重点不同,前者更偏重于自然与生物,注重景观格局的演变及景观空间的异质性,强调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空间尺度等。后者则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核心,注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强调一般系统论和人的作用,通常采用经验性的方法来解决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景观形态、演变过程等为研究重点的方法更能体现农业景观的物质性变化,更加客观地反映社会发展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1.3.1.3 国外农业景观的相关立法与措施
除了系统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在农业景观的立法保护及其开发政策措施方面也有比较多的研究案例。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业景观相继出台过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现了本国乡村环境、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农业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如德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根据本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景观情况,制定和实施了相关的《土地整治法》和《自然保护法》等,较好地保护了德国的农业景观,使德国的农业景观保护良好,并偏向生态性、文化性发展。现在在德国当地以“村庄更新”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注重生态保护,在现有的范围内寻找乡村发展更新的潜力。把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提升到与社会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总体来说德国的“村庄更新”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采取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措施。在改善基础和服务设施、重视产业现代化要求的同时,也维护了当地的传统历史风貌和生活方式,从而改善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法国以“领土整治”推动乡村农业景观的发展。通过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实现农村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农村的空间和生态环境为核心,确定红线来保护乡村环境的多样化。在“领土整治”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保护各类农业用地、乡村建设以及绿色边界,保持乡村农业景观的原始延续的同时,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加其乡村的承载力和吸引力。重点保护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乡村经济,避免乡村衰落,使得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谐。
从1924年到2007年期间,荷兰通过颁布3部《土地整理法》和2部《土地使用法案》以“农地整理”的形式来重塑农业景观。通过该法案,荷兰的乡村不仅景观环境优美,而且乡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在当地农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荷兰通过农地整理的方式,提升了乡村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其在国土面积有限的前提下,成为欧洲主要的农业出口国。此外欧盟各国在农业景观的制度方面一直遵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了《2007-2013的农村发展政策》,不仅保护和利用了原有的农业景观,同时实现了对农林用地的规划控制和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韩国对乡村景观的保护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乡村景观保护政策和措施,注重加强国民在乡村景观的保护方面教育和法制观念,为乡村运动的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技术上提供支持,不断调整农业比重,提高乡村环境的建设力度和农民的收入。这些措施的开展促使农村景观的综合开发建设工作,传承和培养了国民对乡村建设的新理念,美化乡村的同时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如其“新村运动”改变乡村的落后现状政策的实施。在该政策实施初期,“新村运动”采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以改善乡村整体居住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目标。在实施中期则采用政府孵化、社会资本跟进的发展模式。其工作的重点是培育社会发展实体,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农民自发的运动为基础,并组织和完善了该运动的民间组织。在实施后期,“新村运动”则由农业科学技术、乡村教育机构、乡村社会经济研究等组织为主导作用的发展模式来改善乡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
日本乡村景观保护的制度建立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日本的农业景观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农业景观的特点,分析和评价了其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坚持农民参与的重要原则,大力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以实现具有田园景观的新农村。如其以“一村一品”实施政策来振兴乡村经济。该运动按照区域化设置、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根据本地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乡村产业集群效益,促进当地农民收入增加。日本的振兴乡村政策最早在1979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提出,经过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特色产品的生产、开发和销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地的“梅子蜜”等特色农业加工品达20余个品种,销售额达数亿日元。当地把人才培养作为该运动的目标,依托相关的农业协会破解了乡村优秀人才缺乏的问题。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其理念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和接受,并成为振兴乡村经济、消除贫困的重要措施。
从国外对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的措施上来看,大多注重农业景观的生态性环境保护,以立法等政策方式,实现农业景观的保护,并通过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来实现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