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 为了更好地对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实施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着系统性、完整性、独立性、可操作性以及相对稳定性原则为基础结合城乡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来进行本次项目的指标体系的选择。评价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的综合效益必须着眼于三个方面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单纯采用货币价值的方法对其三方单项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并不合适。针对建立的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的效益评价主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经过综合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评估和数学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以求更为客观的反映其实施的综合效益。本次评价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即一个总的目标层(A),三个评价项目层(B)和十三个评价指标层(C)。(图7-4)

图7-4 实施效益评价指标
(2)相关指标关系及定义 经济效益(B1)是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立实施后该区域相关建设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农业总收入增长率(C1)、服务业总收入增长率(C2)、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C3)和规划项目建设投资贡献率等(C4)等四个方面指标;社会效益(B2)是指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立实施后对社会需求的满意程度以及其产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主要包含新增科学普及活动的数量(C5)、当地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C6)、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C7)、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C8)和公众对规划的满意度(C9)等五个方面;生态效益(B3)是指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立实施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相关情况和效益,其主要包含乡村的环境容量(C10)、生态环境改善度(C11)、绿化覆盖率(C12)和生物多样性指数(C13)等四个方面。
(3)评价体系权重的构建 本次研究依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值。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江苏省内相关的30位专家进行评价咨询,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权威性,在咨询时向相关的专家提供了此次咨询的问题、相关资料和背景以及评价的方法指标。过程中运用“两两比较法”按照层次分析法标定的项目得出相应的标定值。
第一层:B1、B2、B3的相对权重,分别表示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图7-5)

图7-5 B1、B2、B3的相对权重
第二层:计算出C1、C2、C3、C4、C5、C6……C13等13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分别表示农业总收入增长率(C1)、服务业总收入增长率(C2)、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C3)、规划项目建设投资贡献率(C4)、新增科学普及活动的数量(C5)、当地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C6)等13项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图7-6、图7-7、图7-8)

图7-6 C1、C2、C3、C4的相对权重

图7-7 C5、C6、C7、C8、C9的相对权重

图7-8 C10、C11、C12、C13的相对权重
经过对三个层级的权重分解,并经过一致性的相关检验。现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实施效益的综合权重如下。(表7-2)
表7-2 实施效益的综合权重

续 表

(4)实施效益评价
①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 在评价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和方法,使其评价的效果准确、结果简单易懂。利用效用函数将评价指标量化,然后用相关的合成模型综合形成总体评价分值。这是一种实用、有效的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函数公式为:
![]()
式中:F—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实施效益评价综合分值;ki—评价指标的量化指标;ωi—评价指标权重值;ξ—合成模型。
②评价指标值的标准化 为了使各层的相关项目指标具备可比较与可测试的属性,笔者经过相关的参考与研究,采用非线性对数效用函数模型,以数据化的处理方式来确定相关的分值。方便最终较实际地反映出指标变化对农业景观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立的实施效益的影响。其对数效用函数模型如下:

式中:ki—第i个指标的评分值;xi—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xi0—第i个指标对应的下限值;xi1—第i个指标对应的上限值。
评价时基于建设地区项目规划建设目标和发展实际情况,以某个具体的年份为评价基点,则该地区的实际数据为评价指标实际值(即xi),该地区对应的规划目标数据为评价指标的上限值(即xi1)。以该地区的实施规划前的现状数据为评价指标的下限值(即xi0)。以此为依据进行综合打分评价,得到综合效益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