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邓双力,史津.美丽乡村视角下村庄整治初探:以天津市宝坻区口东镇安乐庄村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5,21(3):157-162.
[2]梁发超.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29(10):1081-1084.
[3]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4]于晓森.农业相关要素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5]高中岗,卢青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启示:重读《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J].规划师,2013,(11):105-108.
[6]邓超.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7]李萍萍.一种生态伦理替代学说:永续农业及其设计中的生态思想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1-78.
[8]张蔚.德国生态村可持续实践:ZEGG生态村实践[J].工业建筑,2010(10):41-44.
[9]许学文,张晓萌.谈可食景观的发展与实践:以美国拉斐特绿地为例[J].城市建筑,2016,(33):223.
[10]王远石.可食用景观在城市公共设施绿地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6.
[11]范建红,张弢,雷汝林.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1):83-89.
[12]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13]辛泊雨.日本乡村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14]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和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15]王仰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5):30-35.
[16]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1998(2):217-221.
[17]张保华,谷艳芳,丁圣彦,等.农业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114-122.
[18]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54-58.
[19]徐化成,郑均宝,秦勇,等.生态土地分类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J].林业科学,1998,34(1):1-8.
[20]崔海亭,王文江.从生态学角度复原元代滦河上游的景观与物候[J].地理学报,2003,58(1):101-108.
[21]常学礼,张宁,李秀梅.科尔沁沙地景观基底选择对景观量化表征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8,31(4):535-542.
[22]赵文杰.德惠市农业景观变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2):82-87.
[23]韩文权,常禹,胡远满,等.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24(12):1487-1492.
[24]岑晓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6.
[25]陈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江苏丘陵地区乡村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创意农业科技园区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6]邵国权.苏州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发展模式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27]王秀丽.基于地形与都市区位的京津地区现代农业用地分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28]赵军.平原河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多尺度环境响应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9]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以苏南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0]苑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考古,2006(6):168-175.
[31]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5-77.
[32]姜国忠.论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4(3):42-44.
[33]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4):206-208.
[34]刘朋飞,高启杰,徐旺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研究[J].古今农业,2008(4):89-98.
[35]徐旺生.“三农”问题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世界环境[J].世界环境,2011(1):20-21.
[36]吕化周.论农业文化的开发和利用[J].洛阳大学学报,2002,17(1):39-43.
[37]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8(4):103-109.
[38]徐春龙.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活态传承:以培田古村为例[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6.
[39]张玺玲.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查与提升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40]敬静芬.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41]赵维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2]庄桂平.江南地区稻作农具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3]谢坚.农田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研究范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4]王向荣,林箐.艺术、生态与景观设计[J].建筑创作,2003(7):30-35.
[45]邓锡荣.农业景观的美学释义[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46]何军斌.论生态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10.
[47]陈晶,单德启.土著的前卫:大地艺术视野中的乡土聚落[J].建筑师,2005(3):41-47.
[48]张敏.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0-12.
[49]毋彤.杨凌农业景观审美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0]侯星基.基于哲学与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农业景观审美情趣的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5.
[51]唐虹.少数民族生存艺术的生态中和性研究: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52]石俊华.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审美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农业大学,2012.
[53]詹伟芳.论休闲农业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03.
[54]王浩.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5]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2000,11(2):265-269.
[56]王浩,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57]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8]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等.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14(3):439-442.
[59]陈莹,王旭东,王鹏飞.关于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0):297-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