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2025年10月13日
3.1.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种手段,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中,《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是最为权威的版本,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是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第一级区概括地解释中国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地域差异,既反映中国自然条件大的地带性特征,也反映通过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农业生产的基本地域特点;二级区着重反映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结合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和问题。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按农业地域差异规律,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明确了农业生产的分工与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与生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区域优势,统筹安排农业区域开发与建设措施。而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这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农民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节省劳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需要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导致各地区的农业景观也呈现出各异的景观面貌。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诸如沙漠、戈壁、荒漠等难利用土地类型四大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均依据当地当时的土地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开发、使用和改造,以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因此农业景观的类型通常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日照、降水以及河流分布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活动,以此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