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制约江苏地区农业景观发展的因素

3.5.3 制约江苏地区农业景观发展的因素

目前,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建设如火如荼,但是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的农业景观大量被破坏甚至消失。通过对部分乡村农业景观现状的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制约乡村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1)土地利用管理粗放化 大部分的农村实例的土地利用演进遵循土地利用的经济化原则,即土地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用途转向高效益用途,体现为乡村的城郊土地向农业用地转化,农业用地向城镇、工业以及教育、娱乐、旅游用地转化。但由于在转化过程中缺乏合理地规划和指导,土地利用率并不高,表现出粗放化倾向。由于规划缺乏合理规划,导致了土地利用的破碎化,遗留下不大不小的斑块,在进行其他建设时很难有效地对这些土地进行高效地开发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农村居民将迁入城镇生活,特别是古村落由于受到现代农业产业的吸引,导致部分村落的空心化;村落中还存在宅基地面积过大,住宅建设纷乱,土地利用不节约等现象。

(2)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 目前,在一些农村认为,改变农村传统农业景观的表面样貌是新发展时期的主要方式,把主要的力量花在了模仿和盲目改变上,而忽视了乡村的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历史等因素在乡村整体结构秩序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很多传统的农业景观的激励结构秩序被破坏。即使有些乡村,开展了一部分规划,但是规划缺乏长期延续性,科学性,不少地方建设的不规范,影响到农村环境长远的利益前景,导致布局凌乱、土地资源浪费、生态平衡被打破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乡村的良性发展。

(3)农业景观核心价值的消失 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和各种与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性。春季的农田晨雾缠绕,恍如仙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环境中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此外,在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管理和建设对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核心价值的认知和审美,只采用城市景观建设的方式来指导农业景观建设,只强调建设形式、色彩等满足视觉要求,而忽略了农业土地的历史内涵,将会导致人们对农业景观产生不了共鸣。农业景观蕴含完整的生态循环、生产经营和环境修护功能,原有生态状况应得到保护。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教授艾伦·卡尔松曾支出:“现代农业景观表现的是技术和科学的美,而农业景观的本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功能性的景观。”农业景观的价值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美,人为作用在农业景观营造显得更加重要。在城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时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上,人们对以农作物为主的植物的生长习性已经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作物的抗性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周期也随着发生变化。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大棚、滴灌技术的应用使得地形地貌也发生了改变。人们依据农业生产需求和景观审美需求来改变农业景观地貌,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从农业景观产业的角度来说,要想把农业景观和“生态产品”联系在一起,就要对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但是在江苏地区的大部分村落开发和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促使农业景观进一步发展有一定难度而且其更新优化的进度会受到影响。通过对相关区域的农业景观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常州市金坛西华村还是南京市溧水区石下村的设施农业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仍比较欠缺,在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设施、栽培方式和新奇的优质设计方法上,主观方面的了解不够和应用不足,将成为传统的农业景观向优化的新型农业景观转化的道路上不小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