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物质元素
农业景观的物质元素主要表现为与农业相关的实体形式,主要有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建筑物景观小品、道路、农业用具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
2.4.1.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农业景观的基本物质构成元素之一,是农业景观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农业景观形成的基础和艺术概括。按照农业景观的自然形态,地形地貌可以划分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地形地貌要素的形成受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依据地形地貌的变化,农田景观可划分为梯田景观、旱地景观、圩田景观、垛田景观等。按照其竖向高程与平面的变化又可划分为凹地型、凸地型、平坦型、谷地型以及山脊型区域,每个区域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风貌。我国的土壤大致可以分为南方的红土、东北的黑土、中西部的黄土以及西北的沙土,而土壤类型也是影响地形地貌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土壤类型孕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因此不同的地形地貌反映着不同的植物品种和农田景观环境。另外地形地貌元素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满足景观的功能要求、提供植物种植空间、分割空间、控制视线以及作为基底衬托水体、建筑景观小品、动植物、道路桥梁等美学功能。从地形地貌的功能来看,直接影响着农业景观的美学特征,展示不同的地形地貌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农业景观,是农业景观物质构成元素中最具影响力的视觉特征。
2.4.1.2 水体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工造景,山水始终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既能带动景观的灵性,同时也是动植物得以维系的保障。农业景观中,水资源因其自身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成为农业景观物质构成元素中最为生动和充满活力的部分,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和农村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农业景观设计的必备元素。农业景观中的水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大都是以自然景观的形式存在,如天然的江河、湖泊、沼泽、冰川等。另外为了蓄水和灌溉建立的池塘、沟渠等水利设施也是农业水体景观的一部分。在不同地区水资源的运用产生不同的农业生产和农耕方式,形成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
2.4.1.3 动植物
农业景观中动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构成元素,这是动植物元素区别于其他元素的主要特征。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以农作物为主的植物、自然植被、野生动物及家禽家畜。我国幅员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地区差异大,主要分为粮食作物(谷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类和纤维作物类)、园艺作物(果树类、花卉类和蔬菜类)、饲料作物(饲料类和绿肥类)和药用作物(药草类和香草类)等。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等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如北方的旱田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为主,南方水田则以水稻、荷花、甘蔗、油菜等农作物为主。随着季节季相的变化,农作物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色彩,与地形地貌、建筑景观小品、水体等要素互相搭配,形成优美的环境,丰富了农业景观的题材。很多因地方常年种植特色农作物,已经形成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如有油菜花田之美的“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就是依靠农作物为景观元素,在每年油菜花大面积开放后,大批的游客涌向婺源观赏。
另外,还有诸如荷花、向日葵、薰衣草等为主题的农田景观。在农业景观中还要许多种类丰富和形态多变的自然植被,其植物要素的运用应以大地为背景,以农作物、自然植被等自然元素为基础,进行大面积的构图以及色彩运用,并形成一定的观赏角度,以使农业景观更富趣味性,增加农业景观魅力。
野生动物同样是农业景观物质构成元素之一,它对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改善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因其色彩、习性、形态等往往成为农业景观难得的胜景,增加人们的视觉欣赏和感染力。我国的农业景观中的动物主要有:蚯蚓、蚂蚁、螳螂、蜗牛、蜜蜂、蝴蝶、青蛙、田鼠、蛇、白鹭、麻雀、黄鼠狼等。在农业景观中,野生动物与周边植物的相互融合,对农业生态斑块数量的增加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家禽家畜也是我国的农业景观不可缺少的物质构成元素,因饲养的种类和品种的不同,在我国的南方农耕区和北区的畜牧区而呈现不同的景观意象。家禽家畜不仅提供人们食物,也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参与农耕、运输、灌溉、加工等劳作生产的过程,与人们相伴形成紧密的联系。
2.4.1.4 建筑物景观小品
建筑物作为景观的物质构成元素具有构成空间和限制空间的作用,它区别于其他景观构成元素的主要特点是不仅有外在的景观,与周围景观共同作用,同时构成自己内部的使用功能。农业景观中建筑物类型主要以居民建筑、宗祠、乡村学校以及一些历史性文物建筑为主。其形态布局往往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合理表达,建筑物也因自然环境、气候、当地经济、文化风俗等条件的不同有其地域性特点,无论从建筑的形态、建筑的材料还是建筑的组合形式,都体现了当地农业景观特色。我国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的传统民居建筑有比较大的差别,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墙体厚度,北方由于天气寒冷,墙体厚度一般较大,出现“北厚南薄”的现象;二是屋顶形状,南方由于雨水较多,屋顶多设计成利于排水的尖顶,即所谓的“南尖北平”。另外,南方建筑多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房屋建筑的颜色也多粉墙黛瓦,比较淡雅素净。北方民居则相对更加粗犷大气,布局形式多以院落庭院式为主。如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但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建筑在不同的地方所展现的建筑形式也各有不同。在农业景观中景观小品主要指农田水车、稻草人、晒谷场以及土地庙等。其中水车和稻草人给人地域性的展示,区域不同景观小品也不尽相同。晒谷场往往在农田区域中,供人们收割晾晒粮食,传统的晒谷场除晾晒食物外,也是人们休闲活动的场地。
2.4.1.5 道路
道路桥梁作为农业景观的网络组成元素之一,它们负责把农田、水体、建筑物景观小品等元素串联组织起来。农业景观中的道路主要分乡村对外车行道路,乡村对内车行交通道路、乡间小径以及农田田埂。这些道路具有引导交通、组织村落空间、划分农田等功能。一般乡村对外车行道路路幅较宽,以硬质路面为主,乡村内部车行道路次之,方便机械行走。乡间小径道路尺度相对较小,道路铺装则多就地取材,形式也比较简单,往往以人行为主。农田田埂则位于各个农田斑块之间,多为农田劳作者通行使用。
2.4.1.6 农业用具
农业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代表着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用具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着灿烂的农业文明,长江、黄河流域的人们开始用各种石器与骨角质器进行农业开垦种植。到青铜器与铁器时期,农业用具也更新为铜制或铁制工具。古代传统的农业用具主要有:犁、锄、铲、杵、斧、耜、镢等。近现代的农业用具为:独轮车、鼓风机、人力打稻机等。现代主要为农用机械: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等。农业用具是农业景观里一个特有的构成元素,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媒介,也反映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
2.4.1.7 生产方式
农业景观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生产阶段、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和现代农业生产阶段。原始农业生产阶段主要采用原始采集、刀耕火种、石器耕作等集体劳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主要采用铁制或木制农具,利用人力、蓄力和水力相结合的方式,依据长期的生产经验来进行农业活动。迄今为止,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还是沿用传统时期的耕作制度。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主要采用机械设备工具,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从事农业生产。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出现的小型斑块形态,现代农业生产的斑块面积变大,生产效率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