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江西婺源篁岭——“古村落活化”

5.4.2 江西婺源篁岭——“古村落活化”

5.4.2.1 区位条件

篁岭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北靠黄山市、西临景德镇市,东接衢州市,为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之处。(图5-9)篁岭距上饶市150公里,距离黄山45公里、杭州240公里、景德镇100公里,距离上海400公里。 篁岭深藏于婺源东部黄山余脉之中,海拔500多米,有500多年的悠久建村历史,属于典型的山居古村。

图5-9 簧岭区位

5.4.2.2 发展困境

(1)经济落后,当地人口结构呈现“半空心化” 篁岭曾是婺源当地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古村落,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78年起,地方政府便开始鼓励村民下迁。篁岭在旅游开发之前就已经陷入经济凋敝、缺水缺电、人口流失严重的境况,面临着“半空心化”逐渐消亡的命运。

(2)土地资源管理不善,农田急需整治 篁岭古村四周的大半梯田因农作人员的减少、土地资源的管理经营不善,被置之不管,放任荒芜,农田急需整治。

(3)历史文化保留不善,需合理保护与发扬 篁岭是一座距今六百年的徽州古村,有着极佳的建筑研究价值,然而老寨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腐烂倒塌。闭塞的交通使篁岭与外界交流甚少,篁岭特色的“晒秋”文化也难以为人所知,逐年消失。

5.4.2.3 保护与更新要点及措施

(1)保护要点及措施 主要从精细化农田整治,塑造传统农业景观和“修旧如旧”,确保传统乡村建筑的格局和形式这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保护及措施。

①精细化农田整治 塑造传统农业景观,针对古村四周农田荒废这一情况,篁岭结合自身特点开发美丽梯田,对土地进行精细化整治,雇佣当地农民按照规划制定的种植方案打造“千亩梯田四季花海”,取得土地精细化整治和田园景观塑造的双重效应。同时将生产的农产品定向销售给游客接待单位,在复兴农业文化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与就业机会。数万亩荒废梯田由此变成了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

②“修旧如旧”,确保传统乡村建筑的格局和形式 通过住宅产权置换和养老建设寄养,将大量投资用于乡村的搬迁修复等 “修旧如旧”工程。通过雇佣当地劳动力,以传统手艺来改造古村,唤醒了沉睡的“婺源三雕”手艺,组建专门的古建筑修复队,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建筑的原真性。

(2)更新要点及措施 主要从产业模式、特色文化的发扬以及传统街区形态等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更新措施。

①产业模式 突破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创立“参与式扶贫”,使当地村民亲身投入到旅游发展中来,并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实现了良性的循环。同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难问题,使产业与就业充分结合。

②特色文化的发扬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精神所在,篁岭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俗文化资源,通过独特的“晒秋”主题文化(图5-10、图5-11)、明清“天街”文化、农耕文化博览等展示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摄影美术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文化产业,使篁岭的特色文化在继承中发扬,成为一座独具魅力的乡村文化博物馆。

图5-10 婺源“晒秋”文化

图5-11 婺源“晒秋”文化

③传统街区形态的更新 利用公司化运作,曾经的篁岭只有两个杂货铺,开发后村民返迁对“天街”进行经营,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近300米的明清“天街”再现了曾经的辉煌。村里还聚集了一批油纸伞、龙尾歙砚、婺源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传授当地手工技艺。把周边一些闲置的老建筑改造成民宿精品酒店,使其为当地居民创收。

此外,积极引入健康、文化等产业,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向多层次纵深发展。引进“民进中央开明画院”,为书画家们建立“创作基地”,建立大学生美术摄影基地,提供建筑写生等服务,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与江中健康,六艺健康等企业合作,引种种植“铁皮石斛”“七色花海”等中草药,填补了景区健康产业的空白。

5.4.2.4 总结

抓住当地特有的农业景观文化资源和地域资源的优势,针对其现状发展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保护与更新的措施。在保护传统价值的同时进行适应性的更新,在传承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又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公司化的运作方式,拓展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