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分类保护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7.2.2 分类保护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7.2.2.1 生态为主型农业景观保护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水质量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①空气质量的保护 在乡村建设中,严禁杜绝“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策略,尽量避免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控制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要把好项目关,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给当地留下难以逆转的污染破坏。另一方面,要对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做到严格的监控,避免因使用不合格的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硫及粉尘等有害气体。同时对居民进行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鼓励居民使用更环保更节能的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禁止燃烧秸秆、焚烧垃圾等一系列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

②土壤质量的保护 首先,避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避免对土壤造成磷过量等污染。其次,在规划土地时应避免过度开垦和耕作,本着影响最小化的原则对土地和农田进行合理建设。对当地土壤资源进行规划时,需配合相关的科学教育,提高村民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③水资源的保护 首先,应考虑到河流等系统的综合复杂性,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将各方面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如重新调配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控制水土流失的速度,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估,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等。其次,对于有着河流水塘等自然要素的村落水源要积极进行保护,定期清理河道淤积及沿岸周围垃圾;检查水源与改善河道环境,严格保护河道周边范围10米内植被。同时加强对生活污水排放指标的监控,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最后要与当地政府机构协作,尽可能保护相关水源地及周边区域;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来维持或恢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大量的农业用地及自然林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被征为工业用地,人们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使得生态环境深受其害,生物链被打断,生物种类数量逐年减少。若想对农业景观进行保护,需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的直接影响,这也是发展农业景观的根本。在农业景观规划中,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稳定是农业景观长久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需在展示当地农业景观特色的同时,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发挥当地农业景观应有的经济效益。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严格控制一切如开山采石、砍伐林木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机制,并结合当地情况,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3)山体、水域、自然格局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①山体的保护及措施 应尽量保护原始的山体景观特征,做到不乱砍滥伐,对于确需建设的项目,必须经有关权威部门的审核批准,建设过程中对其规模、强度进行严格把控,应做到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对重要的山体轮廓线、制高点、视线通廊等进行严格保护,通过廊道绿量的增加起到延伸视觉的作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的感受。在总规划及乡村规划中,应对山体地区向平原地区的过渡带划定限制建设或禁止建设区域,严禁进行开发建设,加强生态保育力度,边界要做到明确可辨。对山脉范围内的传统村落,需对其建设用地的蔓延情况加强控制。对于开山采石行为严格禁止,采用梯级过渡、山体修补等方式强化绿化种植,通过生态修复对原有的山中景观进行恢复。

②水域的保护及措施 加强对水域及其周围地域的监管及保护,在湖泊、河道及圩塘周围划定保护范围,在此区域内严格控制人们的行为,尽可能杜绝一切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人类行为,在充分考虑整体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将周围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山地、林地等与河流等系统纳入一体化系统中。坚决制止对河道、湖泊、圩塘产生污染的活动,如垃圾倾倒、污水排放等;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质环境。保护河道的自然流向,避免因建设而人为侵占、改变原有河道;不允许随意填埋或开挖而导致河道、湖泊等水体面积与形态的变化。

③自然格局的保护及措施 可以增加农田景观中非农景观的面积。除了保护现有的非农作物种植之外,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或自然演替的方式增加农田景观的比例,构建多样化的非农作物,自然以及半自然植被:如农田边界、滨河植被带、生物树篱、防护林等作为景观的连接地。另外,开发和构建残存的自然废弃地,增建生态廊道,增加与农田景观的连接。

7.2.2.2 生产为主型农业景观保护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传统农耕景观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在传统的农耕方式中,耕种多是依靠人们的双手辛勤劳作,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速度都远不及现代化的大规模机械生产。如何在确保经济收入的同时对传统农耕景观加以保护,同时扩展其他的相关效益,成为农业景观规划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综合国内外发展经验,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保护措施:

健全体制和相关法律,设立相关机构,严格保护农田范围,防止乡村建设用地对农田侵占。禁止在此区域建设任意与农业无关的建筑,在此范围内只允许进行农业耕作和生产等活动,禁止建设任意与农业无关的建筑。

合理开发:将保护传统农业景观及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作为主要前提,结合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原生态的农业景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耕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点也是最吸引城市居民的优势所在。

创建农业品牌:在食品安全缺乏保障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而传统农耕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往往是最原生态的、绿色的、纯天然的。以此作为契机,充分开发有机天然食品,推向高端农产品市场。

(2)传统农业风貌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①农田肌理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农田景观是乡村地区最为基本的景观,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农业景观通常是由几种不同作物的生物群落形成的大小不一的镶嵌体或廊道构成。对传统农业肌理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在该地域长久形成的对传统农田斑块及廊道的保护。

农田斑块的大小保护:农田斑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田块的大小及当前的经济条件、农业主要的生产形式等。传统农业中由于人工效率的限制,农田斑块的规模并不会特别大,但是在景观的丰富性上会更胜一筹,应依据美学要求,尽量对农田斑块原有的形状、大小予以保留。

农田斑块的形状保护:平原地区的农田斑块主要以矩形为主,而靠近河流地区的农田斑块由于地形地貌不规则也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曲线形。由此可见,农田斑块的形态往往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无论规则与否,对于传统农业留下的富有美学价值的斑块形态都应该予以妥善保护。

农田斑块的朝向保护:田块中较长的方向即为该农田斑块的朝向,对农作物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如通风采光、水土保持及产品运输等。经时间检验,一般现有的农田斑块朝向即为科学合理的朝向,在农田规划时应充分予以尊重保护,不要轻易改变以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产品运输等。

农田斑块的位置保护:一般来说,由于土地适应性历经长时间的筛选,农田斑块经常在最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区域形成,因此这类农田斑块的位置值得关注和保护。

农田斑块的基质保护:基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高低。经代代相传而显现出高产量高质量的农田斑块基质,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切不可为了追求一时的产量,对土壤施加过多的肥料和农药,而破坏了农田斑块原本的基质。

农田廊道的保护:在传统农业景观中,廊道是一系列带状、线状或条状的景观元素,它们具备着屏障或通道的功能,主要包括树林、防护林、河流沟渠、道路等形式,对农田斑块间物质和能量的交通和运输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现存农田廊道的形状及基质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留存的,需要加以维护。

②农业色彩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在人们日积月累的耕作过程中,该地域的农作物随之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色彩景观,在视觉上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这种原生态的充满人情味的农业色彩应予以保护,切不可为力求创新而使其失去原有的色彩。

(3)传统日常生活设施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对传统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日常生活设施的保护不应片面地理解为拆旧建新,而应该在保护其整体格局与风貌的前提下,改善整体环境,保持居民生活方式和风俗。对破坏不严重的沟渠、饮水工程、风车等设施应按原有风貌进行修缮,破坏严重设施的补建需保持当地的传统风格。

7.2.2.3 生活为主型农业景观保护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传统乡村格局特色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①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历史建筑的价值便在于久远的历史真实,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中,首先应深刻地理解其历史性和真实性。对于具有传统风貌价值的历史建筑,应避免简单粗暴地拆除,其维护应尊重其原始外观,最大限度地保留能反映其文化特色的建筑元素,保留建筑原始结构及院落格局,改善那些与传统风貌特色相违背的建筑元素与院落环境。另外,可结合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加固、节能等方面的改造。应尽量维护历史建筑群的整体风貌,对原有的建筑形式做到“修旧如旧”,内部可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进行适当地改进。充分尊重历史,对原有的建筑形式及结构进行保留,翻新的工作均尽量采用原有的施工方法。优先采用原有材料对破损建筑进行维修更新。对于与整体风貌不冲突的新旧建筑物可以适当保留,但仍需对其建设活动进行控制,确保其与历史风貌始终相协调。

②乡村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乡村中尚未被进行开发的历史街区,其功能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满足日常交往及基本的交通需求为主,以商业功能为辅。因此,其空间尺度多具有亲切宜人的特点。涉及此类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风貌特色,尊重街区现状的整体尺度感,保留空间中对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的体现部分。

空间形态特色保护:对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形态特色的街区,构成乡村形态特征的主要部分,应给予适当的空间形态特色保护。空间形态特色指的是具有象征、象形、仿生的图案形式;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形态特色,如圆形、方形、聚合、发散等;或其自身可以构成历史文化中最主要的特征,如直线形态、向心、拓扑式等。对于这类特有空间形态街区的保护,就是对真实历史的保护。

环境特色保护:对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或地理位置的街区,应对其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保护。此类型特色街区主要包括两种:自然环境特色街区;地理环境特色街区。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街区,应尽最大可能复原,维护其原有的风貌。

功能特色保护:对于具有特色手工业、文化教育等功能,或具有防御、防灾、祭祀等特殊功能的街区等载体,以及代表了历史文化乡村特质的街区,给予功能特色保护。通过分析街区特色功能,建立适应街区发展条件的功能体系,促进功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居住环境的建设,结合发展趋势及需求确定特色街区的功能,从而确定具体的特色街区功能拓展方向。

(2)传统生活延续的方法与措施 原住居民及其生活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村落的人口在不断减少,老龄化、少子化愈发严重,有的村落甚至成为“空心村”。如何留住原住民,维护好传统生活方式,使原住民自觉自愿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当中,是传统生活延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出台相应利民政策,为村落的原住居民提供相应的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鼓励原住居民留在本村落。另一方面让村民共同参与到村落的规划工作中去,共同为村落未来发展出谋献策,顺应民意的同时提升村民的主人公意识以及对传统生活的保护欲望。

(3)民俗文化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民俗文化是指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那些别有情致的生产工艺、表演艺术、民间习俗等行为景观,涉及乡村的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是地域性景观中重要的文化特质。在规划过程中,应对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进行充分发掘,保护与传承其文化路线。对于民俗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需要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使民俗文化被更多人多熟知,扩展其生存表演的舞台,从而使民俗文化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