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基于功能分类的农业景观调研

3.4.3 基于功能分类的农业景观调研

依据农业景观乡村格局的形成历史、自然、人文以及物质元素、功能结构等特点,以最能体现农业景观特色为原则,划分为以生产农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生产型农业景观,以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代表生活型农业景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生态型农业景观三种典型分类。

3.4.3.1 基于生产型农业景观现状调研

生产型农业景观来源于农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包含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在古埃及、古希腊园林的雏形中,主要有一些菜圃、果园的形式。这些园林景观雏形都可以看到生产型农业景观的影子。江苏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树林、禽畜种类繁多。由于江苏湖泊纵横,为耕种渔牧创造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在耕种的同时还兼养蚕和纺织。江苏的蚕桑闻名中国,随后形成了以经济作物相辅的农业耕作体系,田地中间种植水稻,堤上植桑养蚕,形成了水稻,油菜,棉花等种植业、蚕桑养殖业以及渔业等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

江苏地区的传统农业景观要素十分丰富,稻田、河流水系、林地、苗圃、果园、竹林、芦苇荡、油菜花等等,因此发展内容丰富的农业生产型景观具有优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水果、绿化苗木、蚕桑、茶叶等积极作物和水产养殖业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提高了农业景观的多样性和空间聚集度,并涌现了一些具有现代风貌和科技内涵的各类农业生产示范园区,使得生产型农业景观在风貌上传统与现代、自然与规则并呈,空间格局上大、中、小斑块镶嵌,其与各种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生产型农业景观。

1.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镇祝场村农业景观

(1)基本情况 祝场村位于海宁县治硖石镇西南8.7公里处。北纬30°28′,东经120°37′。东隔平阳堰港与马桥村相邻,南界丁桥,西毗丰士,西北连庆云,东北交伊桥。面积15.6平方公里。

(2)景观物质元素 以水稻为主的半经济作物区。区域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6米,地势偏低。耕地占总面积的70.21%,水面占4.79%。农田中的灌溉水渠延沿农田形状规则分布,高杆电线杆也呈现规则排列,整体效果规则有序。区域内村落占地面积大,密度低,其聚集形式以大致长方形的团状为主。

(3)农业景观色彩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夏季为绿色,秋季为黄色。

(4)农业景观肌理 水稻和水产养殖为主,农田肌理较为有节奏感,整齐但是有差异。根据农田表面由地形高低,土地耕作纹理以及农作物的高度、质感等综合特征呈现出主要的肌理形式有平行连续的直线(图3-27)和曲线(图3-28),一如春季的泱泱生长和秋季的风吹麦浪,随着农作物季节性变化也会有直线和曲线的差异。此外,农作物也因其季节性和时间性的差异而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农业生长肌理。

图3-27 春季的农田肌理

图3-28 秋季的农田肌理

(5)景观格局形式 农田中,经济作物种类较丰富,多种混合在一起,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农作物具有明显的分界线。开阔的农田与错落有致的小村庄结合,形成错落的趣味感。(图3-29、图3-30)

图3-29 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镇祝场村农田 

图3-30 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镇祝场村养鸡场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尚欠合理,产品以农户散在种植为主,缺少大型基地化生产模式。农产品遇到市场性调整的时候,产品抗风险能力弱,农户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大多数农产品主要由当地农户依靠经验种植,生产经营手段单一,科研及科技人员短缺,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开发方面投入不够。此外、当地原有的苏北乡村建筑构筑物被当地村民自发性地改造并严重破坏。

2.江苏常州市金坛西华村农业景观

(1)基本情况 西华村位于金坛区尧塘镇,东与武进区嘉泽镇夏溪接壤,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乡村有种植花木的历史,为了鼓励花木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按照新的战略,将延伸的产业链打造成为西华村的地域特色,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了产品优势。西华村村民在科技创新的要求下在村内成立了西银生物科技园,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开展研发和经营工作,逐步实现产业的智能化。

(2)景观物质元素 以苗木为主的农业作物区。平均海拔3.4米,地势偏低。苗木耕作占总面积63.82%,水面占6.79%。灌溉水渠把区域内的各个水域河流联系起来,高杆电线杆沿农田、水田规则排列,整体效果规则有序。区域内村落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密度大,其聚集形式以狭长带状形态分布为主。

(3)农业景观色彩 西华村4000多亩耕地100%种植花卉苗木,环境绿化程度高,四季的观叶观花效果较为丰富,常年都有观赏价值,不会过于集中在春、秋季节。

(4)农业景观肌理 水产养殖有一部分,农田肌理简单,苗圃和花田整齐但有差异。目前西华村已基本实现了整体道路硬化,乡村绿化面积达到90%以上,多条河流、河塘完成清淤及净化工作。(图3-31、图3-32)

图3-31 常州市金坛尧塘镇西华村树苗田

图3-32 常州市金坛尧塘镇西华村树村口景观

(5)景观格局形式 农田中,花卉树木种类较丰富,多种混合在一起,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农作物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大型的苗木种植基地和规整的道路形成较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景色。农田作物种类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农田的色彩变化和农田形态的构成,根据农作物要素的变化进一步对农田景观格局形式进行了分析得出,该村是以矩形苗木地,窄林带行道树的景观格局为主。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地原有的乡村农业风貌及自然要素未被保留或合理利用,现代化苗木生产经营并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传统乡村格局被现代化模式所破坏,并未与苏南特有的乡村建筑格局所融合。

经过对相关村落的调研,笔者认为现阶段生产型农业景观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格局、农业生产技术、农耕生活习俗以乡村建筑构筑物这四个方面,现将这些主要问题现象按照调研的相关村落进行分类表述(表3-4)。

表3-4 生产型农业景观常见主要问题

续 表

通过对这些现象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生产型农业景观为主的村落是具有生活简单、朴素,原真性强的特点。在村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既展现农业景观,又维持村落的乡村性。这些原真的乡村性,是当下村落建设中农业景观发展的新方向。农业景观和村落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村落原有各类自然要素的作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现村落建设过程中现代农业景观的合理利用。针对当下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产种植分散无序的特点,可在建立市场化的农业和村落发展机制基础上,构建综合性的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生产体系,并采用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保护农业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完善农业与村落的景观和风貌塑造,切实实现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4.3.2 基于生活型农业景观现状调研

生活型农业景观赋予了农业景观不同的定义,在单纯的农业生产景观中加入了人类生活体验的场景,使整个景观变得动态、丰富,是现代农业景观发展的一种独特形式,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文化传承保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旅游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快节奏生活问题困扰人们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以及对传统农业时期那种“慢”节奏下的悠闲生活的怀念下产生的一种以旅游、观光、放松生活为主的新型农业产业,它是生活型农业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在加强对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第一次提出应提高对生态产品的生产。这是对特色旅游型为主的生活型农业景观的一种新的定义和积极的发展需求的描述。生活型农业景观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景观,通过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住宿、度假、游乐等项目,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江苏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旅游型为主的生活型农业景观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十分发达。(表3-5)

表3-5 江苏地区特色旅游型生活农业景观实例

1.江苏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新正村农业景观

(1)基本情况 阳江镇新正村位于高淳的西面,与安徽省宣州市、当涂县交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越,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文化底蕴深厚。高淳区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2012中国最佳休闲胜地、泛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是休闲农业接待的示范区。休闲农业游的基点在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是休闲农业游的深层动因。 高淳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整理挖掘如卞和献玉的故事、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传承并发展“送春”、舞龙灯、叠罗汉、剪纸、蓝印花布、手工布鞋、羽毛扇等民歌戏曲、传统手工技、民俗文化。

(2)景观物质元素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稻田中养殖螃蟹,行道树主要由松柏构成,笔直秀丽,此外村中主干道旁设有高压电线杆等人工构筑物。稻田中还有白鹭等鸟类景观要素。区域内村落占地面积较大,密度也不高,其聚落形式为不规则的多变形团状分布。

(3)农业景观色彩 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冬季小麦,水稻的颜色夏季为绿色,秋季收获时为金黄色。(图3-33、图3-34)作为生物的多样性程度参考,稻田内还有螃蟹、鸟类和昆虫等。

图3-33 高淳区阳江镇新正村农田

图3-34 高淳区阳江镇新正村村屋和行道树

(4)农业景观肌理 由于地势平坦,主要就是稻田和螃蟹鱼塘,耕作肌理十分精细,整齐的水稻种植方式使得田地的纹理规则可辨认,尤其是水稻在秋天全部收获之后,稻茬所遗留的肌理看上去十分有韵律感,呈现出完整的田间界线。

(5)景观格局形式 从稻田的角度来看,是呈现规整的棋盘状,村庄在农田的中间,景观格局相比较而言,简单明了,沿着稻田的田埂延伸,开阔且有秩序。

(6)存在问题 虽然作为特色旅游为主的生活农业景观,阳江镇新正村的规划建设以①坚持科学规划,②坚持特色定位,③依托“一年四季办五节”,拓展市场致富增收,④注重品牌打造为原则,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益。但是拆除大量当地原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旧屋,建造了千篇一律的民宿民居。使当地乡村环境的原有脉络和区域特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乡村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被破坏的现象。为以突出乡村旅游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工程使得道路大幅度增加,生物栖息地的池塘、树篱等相应减少,农业景观的功能和景观风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江苏常州市金坛区诸葛八卦村农业景观

(1)基本情况 诸葛八卦村元代建村,已近700年历史,村落占地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人。诸葛姓氏约3000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诸葛八卦村古建筑保护群体大,型制多,品质高,有元、明、清、民国时代建筑300多幢,有诸葛村古村落技艺和诸葛后裔祭祖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葛家族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及其深厚。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乡愁情感。诸葛八卦村的建村历史是中国血缘村落向地缘村落发展的缩影。诸葛八卦村古村历史遗产保护完好,诸葛亮文化有其独特性,不可复制。

(2)景观物质元素 该村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地处太湖水网地区的湖荡平原,自古就是江南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现状的植被按植物群落来分有四类,即古村落植物群落,古村落新建区植物群落、湖泊植物群落和农作物群落。古村落植物群落主要以滨河绿化为主,主要植物种类有,柳、香樟、桃、女贞、青桐、泡桐、银杏等。湖泊植物群落主要在农业景观集中的地域,主要以野生亲水、水生植物为主,主要植物种类有,芦蒿、水葫芦、水花生、芦苇、水浮萍、荷菱等。农作物群落以人工种植的农作物、果园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冬小麦、油菜、大豆和一些水生蔬菜等。区域内村落占地面积不大,密度较高,其聚集形式为近似于圆形的环状分布。

(3)农业景观色彩 农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所以呈现出来的是绿色和金黄色。偶尔有油菜花和玉米收获的时候点缀的黄色。

(4)农业景观肌理 古村落的水面养殖面积较大,农田肌理规整。

(5)景观格局形式 稻田的形状被围合成近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式,景观空间广阔,八卦状的水系在外围形成圆形的空间。水道外围种植的三排芦苇,形成迷宫图案。不规则的农田,散布在其中的树丛,规则的大面积鱼塘,构成了这种村庄农业景观肌理的主要方式,构成要素和形式都很简单,拼贴出来的农业景观十分有特点。(图3-35、图3-36)

图3-35 常州市金坛区诸葛八卦村农田

图3-36 常州市金坛区诸葛八卦村农田

(6)存在问题 虽然诸葛八卦村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村落,不论是村落的完整性、建筑精美度以及文化遗产都是江苏省历史文化村落中的佼佼者。但是针对当地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主要集中在乡村主干道附近,乡村居民对其环境进行了自发的改造,并未统一规划建设,所以整个乡村格局显得有些杂乱,历史建筑并未很好地被利用。在村落主干道上大批量种植了单一的速生树种,变得毫无特色,村落桥梁也是根据大部分的仿古建筑设计,使得当地乡村建筑同质化严重,单调乏味,缺乏特色。此外,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只有单调地堆砌展示。其本质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与继承,整个村落出现空心化的现象。(图3-37、图3-38)

图3-37 常州市金坛区诸葛八卦村路口文化碑

图3-38 常州市金坛区诸葛八卦村民居

经过对这些村落的调研,笔者认为生活型农业景观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其归类总结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相关资源管理、生活文化习俗以乡村建筑构筑物这四个方面。(表3-6)

表3-6 生活型农业景观常见主要问题

通过对这些现象及问题分析,笔者认为生活型农业景观的发展造成了乡村功能与空间关系重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和乡村休闲化。在江苏地区生活型农业景观为主的村落可借助当地丰富的资源条件、发展旅游。但与此同时,村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多方面的制约,如不妥善处理,往往影响乡村原有的环境风貌,其自身的基础经济、后期管理、文化素质等问题,也会对当地生活文化习俗、乡村建筑格局产生影响,如不统筹考虑规划设计,这些特有的乡村风貌与价值将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3.4.3.3 基于生态型农业景观现状调研

江苏地区传统的生态型农业景观是在当地居民的辛勤耕耘下,借助当地的发达水系和自然环境,挖高填低,形成了沟、渠、塘等各类农业灌溉系统,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所形成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如当地的桑基鱼塘循环体系)。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区域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及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中,生态型农业景观面临原有乡村空间和农业用地受到挤占,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诸多挑战。

1.江苏淮安市洪泽县三河镇赵庄村农业景观

(1)基本情况 洪泽县南部,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东畔,淮河入江水道北侧。种植以水稻、三麦为主,兼有胡桑、油菜、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副业以养殖禽畜、水产为主。甲鱼、大闸蟹、青虾、淡水白鳊等特种水产养殖水域超过了4000亩。洪泽湖牌绿色无公害稻米基地已通过国家级验收。

(2)景观物质元素 平原地带典型的农业景观,水稻在平淡的地形上规则地延伸,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以合适的尺度将农田与道路分隔开,机械化的种植方式,部分地区密集种植了经济作物。由于位于城郊,更多的是笔直的道路和较为平整的广场和人工绿化。区域内村落占地面积大,密度相对较高,其聚集形式为长方形的团状。

(3)农业景观色彩 较为丰富,既有农田水稻的绿色和黄色,也有人工绿化的五彩斑斓,搭配成景。

(4)农业景观肌理 由于农业设施齐全,机械化种植的稻田,规则的马路和田园式的小游园,景观肌理相比较而言丰富多样。(图3-39、图3-40)

图3-39 淮安市洪泽县三合镇村口休息游园

图3-40 淮安市洪泽县三合镇街边行道

(5)景观格局形式 农田的规则与不规则,有方形也有曲形,形成了变化多样的形状与丰富的人工绿化景观颜色相融合,富有诗意的视觉享受。与平原地形的方向稻田相对应,在某些有高差的地带,稻田田埂采取了曲线的形式,平面图上会有差异。

(6)存在问题 由于该村落靠近中心城市外围区域,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加剧了土地非农化的趋势,一些居住、商业、休闲等项目建设占用了原有的生态空间土地。对当地固有的农业风貌和生态平衡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该乡村典型地域特色的景观要素,与周边风貌还不够协调。

2.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张河村农业景观

(1)基本情况 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北部,宣泰线、宁通公路穿境而过,南于泰兴市根思乡接壤,东与高港区胡庄镇接壤、北部与高港区许庄街道接壤,西与口岸街道接壤,西南与泰兴市滨江镇接壤。张河村以银杏闻名,所在的宣堡镇是“中国银杏第一镇”“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以林果花卉、生态旅游为产业支柱。张河村依托古银杏资源,挖掘身后的古银杏文化,广泛地推进绿化景观建设,积极发展村生态观光和生态旅游,村容村貌因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作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泰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知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景观物质元素 银杏资源极为丰富,为“泰兴白果”主产区,现有定植银杏25万株,挂果银杏树16余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1.5万株,200年以上的6500株,千年古银杏2株。常年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林果产业面积21000多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0%左右。张河村是省级生态示范区和泰兴国家古银杏公园的核心区。区域内村落占地面积较大,密度一般,其聚集形式为狭长形带状分布。

(3)农业景观色彩 较为丰富,既有银杏林、水稻田的绿色与黄色,也有人工绿化的五彩斑斓,搭配成景。

(4)农业景观肌理 由于作为银杏公园的核心区绿化经过规划和设计,层次较为丰富优美,既有漫步道也有规则的行车路和田园式的小游园,景观肌理相比较而言丰富多样。(图3-41、图3-42)

图3-41 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张河村银杏公园

图3-42 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张河村廊架

(5)景观格局形式 该村兼有隐桥、朗桥、仙脉河、月亮湾、梅花岛、生态长廊等生态景点,融景观亭,亲水平台,绿化和河流为一体。

(6)存在问题 由于靠近当地中心城区外围区域,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乡村周边的闲置绿地较多,分布较为散乱无序,一些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还亟待整理和升级。

通过对这些村落的调研,笔者认为现今生态型农业景观同样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其归类总结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保护意识、乡村扩张以乡村建筑构筑物这四个方面。(表3-7)

表3-7 生态型农业景观常见主要问题

续 表

对于以上常见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型农业景观面临农村发展带来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内容的挑战,在农村推行新的土地利用制度后,既会给乡村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突出生态示范、生态环境优化为主题的生态型农业景观应当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和创立体现特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品牌形象。如何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当地人文景观和风貌、合理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等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必须在未来建设和发展中进行科学决策和合理解决。

生态型农业景观之所以成为新的趋势,是城镇化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理念,在农村推行新的土地利用制度的时候,既是给村庄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大部分生态型农业景观已有一定的绿化基础,环境里的闲置绿地也很多,分布较为散乱无序,一些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还亟待整理和升级,一部分的村庄典型地域特色的要素,与周边风貌还不够协调。突出生态示范、生态环境优化的主题的生态型农业景观应当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和创立体现特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村庄品牌形象。

3.4.3.4 基于功能农业景观类型优劣分析

基于对江苏地区农业景观的生产型、生活型以及生态型分类的调查。按照其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环境、传统农业生产格局、传统乡村格局、传统生活延续、民俗文化、现代农业效益、相关产业效益、公共设施、乡村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这几部分。笔者经过调研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农业景观,它们的优劣势也各不相同(表3-8)。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型农业景观的主要的优势内容体现在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和现代农业效益两个方面。生活型农业景观优势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乡村格局、传统生活延续、民俗文化、相关产业效益、公共设施以及乡村环境。而生态型农业景观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因此以此为依据为下文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表3-8 江苏地区基于功能农业景观类型优劣分析

注:表格中●代表此类型农业景观的优势内容,◆代表此类型农业景观的劣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