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农业景观的格局
2025年10月13日
2.5.3 农业景观的格局
农业景观的格局是在复杂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互相作用下的空间构成形态,是一切生态循环作用的结果。在农业建设的初级阶段,农业景观的格局主要反映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农业景观的格局则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向发展,强调生态的平衡。在此进程中,其景观格局由零散农田向精准农田发展。一般而言,自然形成的景观常以不规则形状为主,而以农田、居民场所为主的人工景观则表现出几何形态。农业景观的格局主要受以地形水资源为主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农业政策、农耕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因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造呈农业耕地和林地的变动。
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农业景观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人们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平原地区因无地形起伏变化,农田多被分割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几何形状。如整齐的农田视野宽阔,节奏鲜明。未生长农作物的时候,田地和其他农业设施构成简洁的格局形态;农作物生长的时候,又像一整片绿野,根据季节的变化展现不同的格局。田野和谐统一,具有别样的韵律和动态。在丘陵地区,依山而建的梯田,在山间起伏,构成规律的层次性。不管是在平原还是丘陵,农田、动植物、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它们之间往往形成融洽拙朴而又精妙的独特格局。